在一場秋雨過後,空氣非常清新,下午兩點,老師帶着我們全班同學到祿豐縣城北邊參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石拱橋——星宿橋。它座落在星宿江上,橋因江得名。此橋又叫“西門大橋”。 星宿橋建造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后屢遭水患,清初三修三塌,雍正五年又坍塌,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原址重建,到現在已有三百九十多年的歷史了。 我們來到橋頭,橋向東西,橫跨星宿江上。抬頭仰望,眼前出現了一座雄偉、壯觀、具有民族特色的橋牌坊,它是由兩層樓閣的小亭子組成的,在兩層樓閣之間的橫樑上刻着金光閃閃十分逗眼的三個大字“星宿橋”。橋牌坊四柱三門,兩旁的底坐有兩個大石鼓,上面刻着精美的圖案,有花草樹木,有被當地老百姓稱作獸中吉祥物的石龍、石獅……,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牌樓的八個角上各掛着一個小小的魚銅玲,當微風輕輕吹過,銅玲就會發出悅耳動聽的叮噹聲,彷彿在熱情歡迎遠方的遊客。 這座石橋全長118.8米,寬10.56米,高10米。橋身、橋面、橋欄、橋墩全部都是由二、三百公年重的紅沙石和石灰摻糯米漿砌成的。有六個船形的橋墩,七個拱形的橋洞組成。 如今這座古橋已被雲南省列為祿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祿豐人民假日、飯後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走過大橋,橋尾的石牌也不甘示弱,它雖然沒有橋牌那樣雄偉壯觀,引人注目,可是它記載了,當時修橋的工匠和捐款建橋的人的名字,銀錢的數量以及星宿橋的歷史。在石碑中間有四個醒目的大字“坤維永鎮”,意思是:和地相連永遠安定。 走到橋下,遠看大橋像一條巨龍、像巨蟒、像巨象飲水……,七個圓形的橋拱倒映在水裡就像七面大圓鏡。星宿橋不但堅固、美觀、而且高大雄偉。它體現了祿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工藝,是雲南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我愛家鄉的星宿橋,更愛祿豐勤勞智慧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