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蘇州河幾乎沒有一座橋,人來人往都靠擺渡船擺渡。蘇州河上最早的渡口設在現今乍浦路的位置,因為是第一個渡口,俗稱“頭擺渡”。此後所設渡口,在頭擺渡以西的,依次稱作“二擺渡”、“三擺渡”;在頭擺渡以東的叫做“外擺渡”。19世紀中葉,有一個名叫韋爾斯的英國人,於1856年在外擺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橋,橋名在當時便稱為韋爾斯橋。后因該橋的位置在外擺渡,上海人都習慣地稱之為“外擺渡橋”。1873年,工部局在威爾斯橋外側新建木橋,稱“公園橋”,因該橋不收過橋費,故人稱“白渡橋”。1907年,工部局拆除公園橋,改建鋼橋,以俗名定名為“外白渡橋”。 榮耀的背後 外白渡橋,讓人牽腸掛肚。近日回遷,坊間熱鬧。從起吊裝船,一路西進,到駛入那個最為輝煌的原點,萬眾矚目,為它榮歸喝彩。 自上而下,滿目風光。前面是蘇州河上跨橋合龍,後面是浦江兩岸無限美麗。此時,我心裡卻想起了他們,整修外白渡橋的工人。他們的身影在腦海里浮現,揮之不去。 回遷前一天,我去民生路碼頭,鐵橋上腳手架已拆,有工人在電焊或油漆。中午,我想上樓頂拍全景,卻闖進一個空屋,裡面有好多工人在吃盒飯,蹲着站着都有,但沒人說話。空空蕩蕩的寂靜,與外面彩旗飄揚的工地,儼如兩個世界。 外白渡橋回歸故里,能跟着它順流而下,享受兩岸民眾的歡呼和矚目禮,那是何等的榮耀。然而,參加外白渡橋大修工程的工人們卻默默無聞,他們曾經創造過許多奇迹。但在工作中,每個人都乾著自己分內的活,這一道完了,下一道就是別人的了。 我去的那天,不願再打擾他們。我的腳步,慢慢地移開,但心思,卻留在了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