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pai)對於我們這些六年級的同學來說,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求圓的面積要用到“π”,求圓的周長也要用到“π”……
可以說,我們學習離不開“π”。那麼“π”是怎樣來的呢?“π”又是多少?誰先提出來的?值得我去探索、研究。
經過一份調查,原來,第一個提出圓周率的是祖沖之,他在公元前400多年時,第一個將圓周率求到小數點后7位,也就是3.1415926,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創舉。、在後來一千六百多年時,魯道夫又把圓周率求到了小數點后35位。所以從那時起,圓周率又被稱為“魯道夫數”。現在,人們又把圓周率叫做“π”。
我為了更深一步的了解“π”所以便想計算一下,如果能把“π”算到幾百位,我不是很厲害了嗎?於是,我懷着這種心理,興奮的開始計算“π”。
因為要想計算“π”,必須先求出周長和直徑,我剪下圓后,用了最老土、最幼稚的辦法——量周長,我拿筆畫好一個點后,從一厘米往前滾。可是,這個圓如同一頭倔強的野馬,始終不直直的往前滾動,弄的我手忙腳亂,一時竟不知怎麼辦才好。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於量出了周長,直徑也被我找出來了。
緊接着,我着手開始了計算。用周長除以直徑,我本以為我能求出一個很好,並且正確的數值,沒想到我竟然求出了3.141666666……這讓我大失所望。我不甘心,又重新量了一遍周長和直徑,算出來的竟然又是3。1333333……我以為我量的時候看錯數了,於是又再一次算了一遍,沒想到這次更奇葩,竟然是3.166666……哎!看來沒有準確數值真的不好算。
“商3餘0,商1餘2……”聽我又開始新一輪的計算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研究“π”吧!
六年級:大鵬展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