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怎麼敢在雷區橫衝直撞呢?原來,這裡說的“野豬”並不是尖嘴大耳的動物,而是德國研製的新型掃雷坦克。別看這個傢伙長得怪模怪樣,可卻是集高新科技於一身的新成果。 通常專用的掃雷裝置主要有犁式掃雷器、滾壓式掃雷器、撞擊式掃雷器。這幾種掃雷裝置在雷場上都曾立下汗馬功勞,但又因為自身特點,在現代雷場上都明顯感到力不從心。犁式掃雷器一遇硬土,犁便打滑,難有作為。滾壓式掃雷器在坑窪不平路面落磙難免出現空擋,漏掃地雷。撞擊式掃雷器往往撞擊起塵沙,既迷遮乘員視線,又侵損坦克零部件。而“野豬”集多種掃雷功夫於一身,掃雷效率頗高。“野豬”的掃雷器具與液壓機械傳動裝置匹配,掃雷框架在掃雷時轉到車首前方能自動支撐鎖定。在液壓驅動的掃雷器軸上有鋼鏈懸挂着24個掃雷具,因其形狀似象腳,士兵給它起的綽號叫“大象足掃雷具”。每個“大象足”重15公斤,碰到障礙時,或“踏上”擊毀,或將其“踢”出。掃雷時行進速度可根據地面阻力進行自動控制。掃雷器軸兩端分別裝有一個測距傳感器,藉助液壓接通,掃雷器軸始終保持在正確位置上,這就有利於保持相同的掃雷深度,不會漏掃。此外,“野豬”還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它採用的是美製 M48主戰坦克的鑄鋼車體,鑄鋼車體形式雖老,卻有抗地雷爆炸的能力。“野豬”掃雷坦克試驗樣車曾經進行1000公里左右的越野和公路行駛試驗,通過試驗雷區時,掃除了炸履帶、炸車底裝甲等54枚不同種類的反坦克地雷,開闢了約25公里長的通道,而自身複雜的技術裝備沒有一件受到損壞。此外,乘員艙和其他系統像“大象足”掃雷具,也都有一定的裝甲防護或抗雷片侵害的能力。在比較複雜的地形上,在任何暴露或隱蔽布設的反坦克地雷障礙區中,“野豬”都能以較快的速度開闢出一條4.7米寬的通道,可靠性達98%。它公路行駛的最大時速50公里,最大行程350公里,所以能直接伴隨裝甲機械化部隊機動作戰。
但是,“野豬”掃雷坦克也存在一些缺點,比較典型的是有時真假不分,如對地雷與硬石的區別力較差,影響和降低掃雷速度。在最初試驗時曾遇到了一塊花崗岩石,掃雷具認為是地雷,不停地在原地踏、踢,直到擊碎了那塊花崗岩石后才繼續向前走。
T-35坦克
坦克發展的早期,很多人都認為坦克應當像海上的巡洋艦一樣,擁有大量的火炮和厚實的裝甲,因而出現了不止有一個炮塔的“陸地巡洋艦”——巡洋坦克,而蘇聯的T-35重型坦克因其“三頭六臂”,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T-35坦克最顯著的特徵是擁有5個旋轉炮塔,裝備有1門76毫米主炮、2門45毫米副炮和4挺機槍。如此眾多的槍炮可以在瞬間同時開火,集中火力全方位射擊,作戰威力十分驚人。與這些武器相適應的是,T-35的外形高大威猛,看上去猶如一座活動的碉堡。它配備有10名乘員,戰鬥全重達到52噸,這在當時絕對屬於重量級了。20世紀30年代,在T-35首次亮相莫斯科紅場閱兵時,蘇聯向世界證明了它製造最複雜、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一時之間,T-35成了蘇聯軍事工業的驕傲。德、法、英等軍事強國都非常推崇,將其作為多炮塔坦克的標準,紛紛仿效。不過,“三頭六臂”的T-35並不是戰場上的驕子。它裝甲太薄,機動力太差,火炮也不夠有力,既無法摧毀敵軍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擊。而且它人高馬大,倒成了戰場上最好的活靶子。說到底,T-35隻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而設計生產的,根本不是單炮塔專用坦克的對手,蘇德戰爭爆發后沒多久便被消滅殆盡。“三頭六臂”的“陸地巡洋艦”最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只能在博物館里了卻餘生,任人憑弔。
坦克(二) 標籤:坦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