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滇西灕江 覓契丹足跡
--------流水居士
歷史上寫遊記的人很多,我最崇拜的要數徐霞客老先生了,首先崇拜他遊歷天下名景聖地,所到地域之廣,可謂前無古人,其次欽佩他歷經磨難,可不畏險阻,這是一種精神,對信仰執着的精神。
據民間傳說,徐霞客先生曾到過雲南省施甸縣姚關古鎮的火星山,且寫下描寫火星山美麗景色的詩句。
一、關於野鴨湖(本地人也稱為山邑海子)
野鴨湖離姚關鎮不遠啊,大約3公里,因為經常接待領導、時常和朋友們隔三差五小聚的緣故,經常去。野鴨湖位於山邑村境內,是一個天然濕地,濕地間幾座小山點綴其中;湖兩岸,高山聳立,火星山懸崖峭壁,儼然灕江風光,再加上連片的荷花,在荷葉的映襯下,就像是到了仙界一般。
遠遠地望去,這個千畝荷池,如一塊彩布,荷葉千姿百態,有的隨風搖動,像仙女翩翩起舞;有的兩邊攏起,像裝滿聖水的盤子;有的兩邊翹起,像飄浮在水中的小船,悠悠地擺動着。荷葉下,游魚醉蝦,在水中戲耍;荷葉上蹦跳的青蛙,荷花上挺立的蜻蜓,可謂“荷下一方水土,荷上一片天地”;蕩舟其中,身臨仙境,疑是瑤台,一洗職場辛勞,返璞歸真;偶遇小雨,摘葉做傘,賞珠落玉盤,人游畫中,體會“陰晴也只隨天意”的寓意,大徹大悟。雨後的荷池更美,有道是“珠落荷葉別樣綠,雨後芙蓉格外艷。”
二、尋覓契丹足跡
我對契丹族最早是從金庸的《天龍八部》初識端倪的,認識很淺顯,只不過突然發現旁邊的很多同事看了電視劇《天龍八部》后,玩笑自稱是契丹族的後裔,才開始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試着去了解他,觸摸它。
施甸縣姚關契丹族的來歷。
我在白雲任教時,有個老教師,姓將,課餘閑暇時,常常講述祖上的故事,從他的講述中,對契丹這個民族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居住在施甸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這個在施甸縣縣誌上有詳細的記載。
在施甸這片熱土上生存過的這個剽悍、勇猛、重情義、講義氣的民族為何會集體消亡,今天自稱是契丹後裔的“蔣、李、趙、何、茶”姓人可能是契丹民族的後人嗎?我們拭目以待,希望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實,那我們就有57個民族了。
註:1、現在,以火星山為標誌的旅遊開發圈,已初具雛形,相關景點規劃和建設政府及旅遊部門並逐步實施中。主要的旅遊路線有1、“游滇西小灕江(欣賞千畝荷池,品嘗頗具姚關特色的農家樂)-----朱市沖(新農村建設試點)---------花果山、水簾洞(火星山攀岩基地,規劃中)------黑龍潭(體驗姚關民俗,設有打歌場,觀賞巨型風車、水磨)------清平洞(瞻仰鄧子龍將軍遺像,參觀名勝古迹)-------住宿姚關(體驗金布朗打歌)。
旅遊路線有2、“游滇西小灕江(欣賞千畝荷池,品嘗頗具姚關特色的農家樂)-----朱市沖(新農村建設)---------花果山、水簾洞(火星山攀岩基地規劃中)------黑龍潭(體驗姚關民俗,設有打歌場,觀賞巨型風車、水磨)-------雷打樹萬畝林場、天然氧吧。
2、到姚關山邑旅遊,要品嘗一下當地的農家飯,有名的當數“山邑人家”,沈總很客氣,為人很純樸;店鋪整潔、很乾凈,特別要關注一下我的同事小強替沈總補壁的巨幅山水畫《山邑人家》,功底不錯的。
敬請斧正 我的郵箱
yzy518168@Yahoo.cn
流水居士
於2010-7-25深夜
游滇西灕江覓契丹足跡 標籤:灕江作文 游灕江作文 足跡作文 成長的足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