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學校的小操場,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坐在草地上,看了電影《歸來》。這也許是我學生時代看的最後一場電影,算是我對學校記憶的一絲緬懷。歸來,歸去也。
對於這個主題的電影,其實也就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等待。一對在文革中被迫分離的夫妻,幾十年後相逢,妻子失憶,不記得丈夫的模樣,等其歸來的故事。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一部電影,那就是《忠犬八公》。八公是一條狗,一條幾十年如一日在離別的車站等待離世主人歸來的狗。沒有語言,有的只是期待和堅守。曾經想過上課時給學生放這部電影,早年看過現在回想起都能潸然淚下,也許觸動心懸的感情適合一個人慢慢體會,放電影也就作罷。
說到等待這個詞語,我腦袋裡閃現的第一個詞是期待。期待是對未來的嚮往和憧憬,就像電影《歸來》里女主角每月都要去車站接男主回家一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堅守確實令人動容。但是慢慢的我發現,現如今談到等待,我覺得只有煎熬能形容。能等固然是好,但是時光易逝,人心易變,不也是赤裸裸的現實嗎。如果說楊過等待小龍女是三十五年的苦澀,那麼郭襄等待楊過就是終身的寂寥,可謂贏得無數看客淚,等到盡頭便是灰。我們都是看客,憧憬着楊過似的男人,卻又不願當郭襄一樣的女人。也許這就是網上的那個段子說的,不要談戀愛了,去相親吧,吃一頓飯,看場電影,牽了手,就可能結婚了。這個我們每天吃着速凍餃子,速凍粽子的社會裡,連感情都已經變得速食了,等待自然也就變成了奢侈。
當電影看完,那麼多人哭的稀里嘩啦時,可能這種等待的感情觸動了大家的神經。妻子等待丈夫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卻變得彌足珍貴,感天動地似的。在改革開放之前,這種等是很普遍的,它代表着一種責任和義務,逃到台灣老兵的家屬幾十年守寡盼丈夫,立牌坊之類的新聞奪人眼球,人們對於這種精神很是讚許,但是冷暖自知,公知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指點迷津,卻不知當事人的絕望無奈,人性何在。
最近一個朋友快要結婚了,她等了她男朋友好多年,把自己最好的青春時光給了一個男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愛情和婚姻中的等待,甜蜜中更是摻雜着苦澀,等待中的無奈心酸苦楚誰能了解,我愛你不如一句我等你的分量更重。等待,需要的是兩個人的心靈的默契和相同的堅守。但是,試問在當今這個複雜的社會,默默堅守一份感情不受金錢,名利,物質的干擾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說不定等着等着就有小三插足,等着等着感情冷淡無疾而終,等着等着變成了大齡剩男剩女。更何況自然災害頻發,社會保障不完善,社會治安這麼差的情況下,等着等着可能一切變成空。
所以,別拿價值觀上綱上線。《歸來》這部電影里萬一女主或男主有一個不想等了又找了個老伴,怎麼辦。這樣故事才是現實的,那麼多年誰的感情會不空虛,誰不需要找個人相互扶持呢。當然這麼演就回歸了生活,又怎麼賺足觀眾們的眼淚呢。當等待變成了煎熬,,又何必呢,人性自由才是真實。這個時間至上的社會裡,誰也沒有責任和義務去等待誰,生活在當下才是真。請珍惜你身邊的愛人,不要讓他們等太的太久。等待,看起來很美,卻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時間久了,也就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