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學途中,我總能看到一個老太太坐在石凳上,靜靜地看着路人。如果她不眨眼,別人會以為她是一個雕像。
她有着一張發皺的臉,好像是把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的樣子,臉上掛着一個好似鼻子又扁平的東西。嘴巴深陷在其中,眼睛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一般躲在眼眶裡。
這個老太太很少動,在大多數時候只是靜靜的坐着,只有在極少的時候,才會有一兩個和她一樣大的老人坐在她身邊說笑。她在笑的時候也是極安靜的,眼睛睜大一點,嘴邊的皺紋上移,發出幾聲怪異的聲音,這就是老人的笑了。
老人經常穿一件紫紅色的襖,再配上黑色的褲子。穿得很樸素,就是鄉下插秧農民的打扮。
我不知這老人有沒有兒女,也不知這老人在等待誰,更不知老人家住何處。後來,我從大人口中得知:這老人是有兒女的,兩男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不常回家,有時過年都不回來,三個兒女工資都不低,時常會寄錢來。他們好像認為能寄錢來就是孝敬,其實,老人不求別的,只求自己的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說會話就夠了。可一向以孝敬做為優良品質的中華民族,難道還做不到這一點嗎?英國的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的最好。連外國人都說中國人孝敬。我想:老人的兒女,不是不孝敬,而是忘了孝敬,總有一天,他們會想起來的。
小學升初中的那個暑假,老人就銷聲匿跡了,我想她現在一定在固執地等待著兒女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