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語文
我很不願意給題目中的語文加上引號,但我還是這樣做了。至於原因,文章最後,我會告訴您的。
那種“語文”出現小學的一堂語文課上,不起眼,卻使我很難忘卻。大約是在四年級的時候吧。教語文的陳老師讓我們體會一篇課文的中心,課文說的是列寧和其嚮導巴果茨基為搶時間看日出而走極危險的小路的事。陳老師讓同學們表演最驚險的那段——在“只容一直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極小的路上行走!
準備工作做好了。只見在黑板的前面,躺着十二張長椅。長椅每排四張,擺三層,一字安放。我試着走了一遍。當時覺得特別興奮,但現在想想卻后怕了。也許是當時人小,卻膽子大吧!
我是旁白。歐同學和力同學分別表演列寧和巴果茨基。演出開始了。當我讀完一段文字后,馬上要開始走“懸崖”了。“不信我走給你看看”。小巴果茨基說完台詞,激動地開始往前走。與其說是走,毋寧說是在蠕動。當時他是不會害怕的,但還是十分認真地裝出緊張的樣子。一小步,一小步,背貼着“峭壁”,不去看“深淵”,慢慢地移動。該歐同學表演了。起先,他也是那樣走着,走到“最險的地方”(就是兩張椅子間的距離很大),見他劃了一跤。我忙上去扶他,卻被老師攔住了。隨後,只見事先準備好的幾塊泡沫石頭和泡沫粉從黑板上脫下來,碎石就從懸崖上落下來,歐同學腳下也有一塊“巨石”落下來。我這才知道他那是裝摔,表演得真像!瞧,他下得一身“冷汗”,“冷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他拿出濕紙巾,往臉上擦,越擦越濕,最後真汗,假汗一起一滴滴下落,真讓人哭笑不得。“之後,列寧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隨着我上午這段話,表演結束。台下是一片熱烈的掌聲。“嘻嘻!”我竊喜,表演終於成功了!
我還記得很清楚的是,陳老師除了讓我們實踐這段課文,其他什麼也沒有教我們。但他的問題我們個個都想得很順利,回答得很清楚。如今想起那堂語文棵,那種語文,還令我回味無窮!
那種“語文”,才時候真正的語文。因為,在那樣的語文中,你看到的是語文中的包着課文死讀書,死命記筆記的一面;而是那種身體力行,在實踐中找到課文中心,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語文,是快樂的語文。它是立體的,早以不單單存在於我們的課堂,而是無所不在,和生活緊緊聯繫在一起。大家的交流,寫的字,還有思想的表達、傳遞等,都是語文。它的存在不是用來讓我們學習,而學完后就丟棄的。
最後,說說前面那個關於引號的問題,我的答案是:之所以家引號,不是因為那堂課別具一格的上課形式,而是因為那並不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那是在家長會上,按部就班,表演給家長悶看的一場事先安排的出色的演出而已。更令人遺憾的是,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遇到過那中語文。
那種“語文 標籤:語文老師作文 語文課作文 語文作文 語文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