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愛讀書,我與書之間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媽媽說,小時候讓我抓周,爸爸在我面前擺了一堆五彩斑斕的玩具、各種美味的食品和幾本書,我瞪着圓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左看看,右看看,最後把小手伸向了一本書。“哇!”媽媽驚呼,“這孩子將來能是個讀書的料!”雖然是有些迷信的感覺,但我確實是從小到大都與書有着不解之緣。
從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經常指着書上的圖片,告訴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等到我牙牙學語,就跟媽媽一起讀古詩與童謠“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說是“讀書”,倒不如說是誦讀兒歌。正是這種遊戲式的誦讀開啟了我的“閱讀之旅”。
懂事後,我開始讀那些圖多字少的兒童畫報。那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長長款的我眼花繚亂,但圖畫旁言簡意賅的話語去引得我浮想聯翩。畫報之類讀物我一直看到幼兒園畢業。於是,他們也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我的啟蒙讀物。
升入小學,我的興趣轉移到了閱讀童話上面,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讀的也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及《365夜故事》······讀着讀着漸漸融入其中,彷彿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了。隨着故事的結局,我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有時捧腹大笑、有時傷心啜泣,有時又深思不語······班級里的講故事比賽,我總是自告奮勇地打頭陣,記得我一個《三腳貓》的故事笑了大家兩學年。每次我一上台,下面就一起喊:“三腳貓,講三腳貓!”於是便講了,講后,又是一陣大笑收場。
到了四年級,散文走進了我的視野。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宗璞,也許是因為那篇《紫藤蘿瀑布》吧。“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這種散發出濃濃書香的文字,給人一種沁涼寧靜的感覺。這時,我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積累了一些好詞佳句,並把它們巧妙地運用在我的作文里。老師經常會用我的文章作範文在班級里講評,我的文章《遊玩南山康樂宮》《麥蘭花》等文章還發表在報刊上呢。這些小小的收穫促使我更加喜歡讀書了!
我從書里吸取了營養,已滲透到我的血液里,融合在我的生活和學習中。清晨,我走在上學的路上,聆聽花草竊語,鳥兒低唱,感受到孟郊《遊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深意;上課時我偶爾犯了玩癮,擺弄小玩意,突然抬頭,彷彿出現《北川紀事》中那些在廢墟里掙扎伸出小手捏緊課本的場景,頓時我為我的行為而羞愧;體育課上當我跑得筋疲力盡,要中途放棄時,猛然想起《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在荒島上頑強生存,最終生還的故事,我立刻增添了向終點衝刺的力量。當然,無論什麼時候,我最欣賞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其中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一直在指引我,激勵我,照亮着我前方的路。
書,讓我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成長。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未來的日子裡,我會在書香的陪伴下繼續闊步前進!
山東煙台龍口市龍口市新港路學校初一:唐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