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城,有山有水是和諧;一種韻味古色古香是典雅。當這兩種文化匯聚時,是一種城的韻味和諧。其實山與水,城與人也可以安心而安逸的融合,也正是這種別具風味的融合,讓後人和年輕人領略到了一種城的人文精神。
清明放假,臨時決定,踏上了太谷的土地。我不了解這兒,但是我可以領略這兒。我喜歡到處去游,但是不喜歡到處去玩。我也不知道游與玩有什麼區別。吃透一種文化或許是游讓我心儀的原因吧。
(一)
透過車窗,看到了一種別樣的風景。也許是外鄉人的眼光很刁罷了。這其實是一種家的文化。中國人的眼睛是為家而長的,眼睛中總是透析着家的韻味。其實這也是心靈的透析。家是主,外鄉人是客,當外鄉人踏上這裡,一種淳樸會撲面而來。這也是中國家的待客之道。
也許已經是春暖花開了,原來的凋零已經漸漸的淡去,淡的讓我們這群異鄉的孩子錯認為這裡沒有冬天的凜冽。這裡不是青山綠水,卻有山與水的映襯。當人們不在凍結心的血液時,所有的悲傷、苦悶、人生的思索、甚至大喜過後的“殘陽”都悄然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泰然、安然與坦然。這裡給人們的是一種家的春天不再寒冷的感覺。
這裡的土地給了異鄉人一種平淡直面人生的喜悅。這僅僅是一座城。
(二)
這兒居然坐落着一座大學。
這裡居然有一種別樣的大學文化。
山西農業大學在1907年誕生。那時的場面我們沒有睡見證,但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到。踏着農大的土地,我似乎回歸到了心靈的自然。我不知道是哪位學者將農大安放在了這裡,也許是一位很堅毅的校長,也許是一位嚮往桃花源的先生。其實這些已經不重要了。我們也不需要去詢問或是解頤。當農大的第一塊紅磚——也許是一塊青磚——砌在這裡的時候,農大便有了一種古樸和安逸。
學堂的讀書聲是不會改變的,也不需要甚至根本不能改變。也許當年許多的學者圍桌而坐,討論是否要搬遷,紮根的學者也許以此為理由不能搬遷。他們爭吵地面紅耳赤,唾液橫飛,在這裡全然沒有了儒士的風采與幽雅。學者也好,校長也罷,當一種城韻凝滲於心時,毅然或傲然會有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是無悔的,也是執卓的。然後開工,砌磚,然後譏嗤笑罵。校長,也許是先生有的只是一種坦然。
當我們漫步於林蔭花叢中,似乎領略不到單是花的美麗。似乎有領悟到了一種古雅與和諧的坦然。抬頭間才望見古建築的古韻。我不想去探討古建築的年代,這是一種獨特的,從先人心中走出的文化。靜靜的,靜得讓人很難去張口談笑那“檣櫨灰飛湮滅”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野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裡有的是野徑,但已無禪房,因為已不需要禪的參悟,這裡本身就是一種禪意。
(三)
青山綠水共消憂,古城美人亦當羞。
走進太谷,地平的讓我想到了家。可是沒有山的城僅僅是一座城市。
一座鳳凰山,承載了佛與道,人與景的悟性。
不知是經歷的太多或是習慣了,初抬腳登山,才發覺腳上穿的是皮鞋。我不知道有什麼後悔,索性緊隨眾人攀登,才發覺是一種錯誤。換鞋已來不及,走過去也就好了。“山不在高,有龍則靈”,這山上有龍,是石刻的;這山上有佛,是泥塑的;這裡還有四大天王,也是泥塑的。在這裡,誰也說不清哪是佛哪是道。人們在像前很虔誠,雙手合掌,默默的許願,既而跪地,三叩首。也許他們在祈求今生平安,或許想求財生子,也許僅僅是一種誠心。我不知道他們許下的願望是否可以應驗,聽說可以,也許很靈,也許真的有龍。
來到這裡,才發覺中國人的信仰是一種和諧。
(四)
這裡也有孔子的儒雅。
但這裡多了一份晉商的膽量。
多少年前孔子的玄孫孔宏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來到了這裡做官,然後娶妻生子。
多少年後其孫娶妻生子,多了一種古雅的膽量,也給中國帶來了一種時代的迴音。這其中有一個孫子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財富。他就是孔祥熙——一位帶着儒性的官僚晉商。
他是中央銀行總裁、中國銀行總裁,他是中華民國四大家族之一,他是孫中山和蔣介石的姐夫。可是在這裡永遠看不到政界的渾濁。一生的財富讓他留在了人生的至高點。他從儒林中走出,他是耶魯大學的高才生;他也是一個商人,帶着晉商的銘記;他更是一個中國人,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當這些融合時,已經幻化成了一種中國精神。
太穀人留住了這種精神,同時也留住了一座幽靜的故居。由此太穀人也多了一種文化底蘊。走進故居,留下的是腳步,領略到的是幽雅,領悟到的坦然。院落很大,也很利落,沒有繁冗的奢侈,有的僅僅是心平。
一個人將一種精神放入土中,讓其生根發芽,種出的是一座城的精神!
(五)
漫步於街頭,寥寥落落,飛檐斗拱,才發覺這本是座古城。
(六)
走出太谷,回眸之間,才悟出一種精緻的和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和的去發現美,去看清昨日的輝煌。在這裡,完全沒有勾心鬥角,有的是屋檐的斗拱,斗拱連斗拱,又連出了另一種別樣的和諧。
坦然是一種心,和諧是一種景。在古城的韻味中,人也顯得韻味十足。
一種古城的古韻 標籤:古韻作文 長城的導遊詞作文 古城作文 鳳凰古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