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此文是寫給百姓們講的,所以全文口語化。明理者,但必有好處。
開講之前,我希望所有人都須懂得一個道理:
世間上,凡事都有對立的一面,有陰便有陽,有陽便有陰;有苦就有樂,有喜就有悲;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沒有一件事永遠處於不變的狀態,正如一劑中藥,不是往好處就是往壞的方向發展,雖不能使它永遠保持穩定,卻可以使它向好的一面或是盡量把壞處降到最低。
濟世二字,是給全天下人講的,全天下人都得實行。人在世上活着,小時候拚命讀書,無非小則為了日後能過上好的生活,大則為了救國為民;長大后拚命地掙錢,無非小則為了掙錢養家,大則為了能夠養活平民百姓,但無論如何,你都要濟世。濟世可以是小圈兒,局限在一家子里,大圈兒則是為國為民,能夠做到這樣就非常厲害了。
濟世,說白了,就是能夠使別人脫離困境,或者是幫助別人,真正從思想,精神上改善別人生活,為人着想都是屬於濟世。如此一來先從“得”與“失”說起。
其實人的一生中總脫離不了“得”與“失”。
何故此講?仔細觀察生活的人可以發現,在你得到一件東西時,你在無意中也會相應地失去另一樣;在失去一件時,冥冥中又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另一件事物。此為人生的規律,除非一個人沒有了追求,生活也自然將他拋棄。
譬如,在你中六合彩,或者在其他方面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錢,若處理不妥當,不想把其分與人,接踵而來的就是一件件壞事,倒霉運就來了。會莫名其妙地生場大病,有的親朋好友會遠離你,或者做事老感覺不稱意。在得到一筆錢財時,無意中就得失去另一些東西。你幫助別人,浪費了時間與精力,但別人會感激你,得到的是人脈的好轉。再說點明顯點的,譬如,一個女孩(或男孩)從小嬌生慣養的,沒受過別人的氣,人人都遷就她,小時候生活得很舒服,她在小時候得到的是無憂無慮的快樂,飯來伸手,衣來張口。相應的,長大之後,沒有能力,就算有能力了,也不懂與人相處,受人一點氣就喊生喊死,有一點挫折就被打垮。於是找不到工作,掙不了錢,或被人排斥;有的早戀,提前享受愛情的滋味,於是早早地結了婚,家境不好,又無能力養孩子,夫妻矛盾,互相討厭,便造成亞洲離婚大國;或是涉世未足,不懂教育下一代,下一代教育不好,又害了幾代人,幾代人覺得自己生活差,便去怨父母,如此循環。小時候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長大了便一次性“回報”給自己。來對比得與失,得的是一時,失掉了一世,哪個更痛苦?無疑是“失”了。
俗語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按我的理解,即“不是不失(得),時候未到!”賊為什麼要偷東西,為的就是想得到錢,但他犯法了。日後被警察捉住,失去的是一生的自由。像“牛市”一升就升到全股之首,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但“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一跌就到了谷底。運動員,得了金牌,若不能正確處理,一定遵循“物極必反”,不能再得。韓信,在他成為一國大將軍前,曾流落街頭,受過胯下之辱,正因受過“失”的折磨,才能享受到日後的“得”。成功與失敗的背後亦遵循此理,每個名人背後的付出是與現在的成就成正比的!
平時許多人有“橫財”,總是莫名其妙地丟錢,“小鬼拍門”,無端端被罰了幾張牛肉乾,這是種“失”,意味着你以前得到過什麼好處了,需要額外付出;或者是意味着“橫財”之後你會得到些好處。有一家庭,家境遇到了許多壞事:“失職,經濟困難……”在自己身上雖然仍那麼倒霉,但是妻子對自己更體貼,孩子更懂事了,這也是“失”與“得”。
所以,為了讓“失”減少到最少,“得”到更多,首先在得到或失去的時候,去好好地思考如何濟世,因為濟世是一件善事,善能夠改變人的命運,際遇與人生,使人調節在相對平衡的位置上。“得”,濟世,就把將要另一面的壞事轉換成好事;“失”,濟世,就能使人感覺到之後的“得”大於“失”,“失”與“得”相比,不足為奇。
例如香港的李嘉誠,霍英東,馳名世界的“蘋果”喬布斯,他們每賺到的錢,必定會拿出百分之幾十去捐給國家,人民,去賑災,幫助人,濟世的錢非常人可比,他們是成億成億地計算,因為常常濟世,所以才能永保現在的成功。如不這樣做後果不堪設想——國家會重點監督着,時不時挑些毛病打壓這個企業,那麼就很難發展。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濟世為人,含糊不得。有的人說自己狗屎運,何不去尋找途徑濟世呢?把壞事轉換成好事,就是濟世的好處。
如前段時間的“黃衣哥”,“托舉哥”,新聞上大力宣揚他們。他們平時的經濟收入,家境狀況處於社會的底層,十分平凡。但他們的行為就是濟世,這個作用很大,給冷漠的民族打了一強心針,就不只是救了一個小孩,通過媒體的大力報道,等於給千萬人上了堂課,日後再發生這些事,千萬人又救千萬人。所以儘管濟世的範圍很小,或者僅有幾分幾秒的時間,它卻可以把人從困境中拯救,更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魯迅,胡適為的是濟世,從思想上拯救中國人,從思想上復興中華,他們做到了,因此我們中國人都敬仰他們!
有人與我說,這些事情不科學,不能驗證。我憤然反駁道:“所謂的科學,就是一個恆定的規律與真理。有得有失,符合中國的《易經》,達爾文的《相對論》,怎生不是科學?濟世能改變命運,所有教派都主張的事情,所有人實行都人改變人的命運,如何不是科學?非要通過實驗才得到的叫科學,那就把科學的含義歪曲。”
我寫這篇文章文筆粗俗,俗說:粗俗易懂。我講幾大段關於“得”與“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規律,要想把“失”帶來的後果降到最小,“得”增到最大,那就一定要濟世。它能改善人的人脈,命脈,變得暢順。所以我呼籲全世界人齊來濟世,為處於逆境的同胞拉一把!
其實人生在世,應時不時地為自己創造“失”的機會,此時的“失”即是挫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因為經歷了“失”所以才感受到“得”的喜悅與“難‘得’可貴”。如果既不想濟世,又不想承受“失”的痛苦,結果越積越多,“失”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忽然全部來臨,此人必定沒有信心在跌倒處站氣。因為失得太多,傷得太重。
希望這《得與失·濟世》能帶給人啟發,看此文者皆與我有緣。但勿要忘記,最重要的還是行動!
筆名:劍橋/毛哥
初三: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