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不乏完美主義者,而其本身也就追求完美。不願委曲求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而如今,人們對追求完美主義卻是產生了質疑,認為人一生中時光短淺,不可能有那麼好的機緣可以與完美期然相遇。因此不再“執迷”,安慰自己:“別人何嘗不是和自己一樣呢?”也正是因為如此,形成了現在這種社會氛圍。
父母為使自己臉面添彩而對子女“嚴加管教”;學生為使升學“不辭辛勞”;商人為謀求利益“絞盡腦汁”;公司為穩固事業“不惜代價,有勇有謀”。
一切皆是為了利益,何時,我們變得不再張狂?何時,我們變得畏首畏尾?何時,我們甘願委屈自己,棲身於花前酒下?甚至何時,我們背叛了曾經的自己?何時,失去了自我?
我們主張樂觀,殊不知,這只是面對強敵一個滑稽的借口。我們總認為環境改變人,人適應環境更好發展,殊不知,人也可以創造環境。
我國一代文人魯迅,在黑暗’陰沉,充滿血腥氣味的環境下,用一支“馬良的神筆”,為生活在陰霾下不見天日的中國人指引了光輝的路。他!創造了一個空前的振奮人心的環境。不是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么?身為華夏兒女,我們難道不應該追求完美?不應該活得更好么?這是一個進步的時代。
其實世上本沒有完美主義,只是完美主義者追求了完美主義,才有完美主義的問世。正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難道時隔多年後,我們要讓完美主義成為一種過去的文化遺產嗎?我想不是的。
十四、五歲的青年,身上總帶着張狂的氣息,而隨時間的磨礪,磨平了那稜角,用來鋪墊幕布下那“陰暗潮濕”的深淵。張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活力,我們應在社會的歷練中,增添一抹穩重,來達到與張狂的平衡,做到鋼中以柔,然後走完完美主義的旅程。
這便是人生的財富與真知。
初三: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