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下蛋,母雞會啼”。這是人們用來比喻做不到的事的。但是我家的母雞卻真的會啼!
幾個月前,我家養的一隻大母雞,肥胖的身子,走起路來左搖右晃鄰居的小孩子還常常把它當。“馬”騎,後來,我發現母雞漸漸瘦了,下蛋也少了。過了幾天,它蛋也不下了,身子變得靈活起來,雞冠也漸漸變紅、增大,尾巴向上翹起。一天早晨,突然聽到雞房內有公雞啼聲,誰家的公雞一早就跑到我家來了?我進去一看,喔喔啼的,正是我家的大母雞!
母雞會啼,招來左鄰右台的紛紛議論。有的說:“這是邪氣,要把雞頭割下來掛在馬路上,才能避邪。”我家不相信這種迷信的說法,可我又不知道母雞會啼是什麼原因。
為了揭開這個謎,家裡人把雞殺了,還特地作了解剖,發現它與母雞幾乎一樣,只是在它的卵巢旁生了一顆像花生仁大的瘤子。於是我爸爸便把這個瘤子拿到醫院去化驗,結果發現這個瘤子是一個睾丸細胞瘤。經過醫生的分析,認為這種瘤子會分泌一種雄性激素,促使雞改變原來的雌性的特徵。
為什麼母雞能產生雄性細胞呢?我請教了生物老師。老師根據遺傳工程學的理論告訴我:在生物的遺傳基因中,決定性別的主要是細胞中的性染色體。一隻雞除了含有雌性的性染色體外,還會有雄性的性染色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產生雄性的睾丸細胞,分泌雄性激素,使雞冠變紅變大,羽毛變漂亮,便漸漸會啼了。
母雞會啼雖不多見,但卻不是什麼“邪氣”和不祥的事。用科學道理揭開這個謎,打破了迷信的陳腐觀念,使我對科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