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風勁吹
“新年過節要送禮”,送禮要送什麼好?在一向重視“禮尚往來”的國度,每到佳節新年來臨之際,恐怕都要讓那些謀划送禮的人們躊躇不已。而今“禮”相往來已然成為人們社會交際生活中的槓桿,成為影響一個人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謀事求職的人們已經為送禮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能送的,無論金質銀色,還是名人字畫,玉璧古董,甚至是紅顏美色都作明日黃花,難以動心銷魂,不足為訓了。而怎樣經濟節約而又能釣之以禮還真讓現今的人們傷透了腦筋。“送禮還要腦白金。”禮尚往來也需獨闢蹊徑,另謀新路。不管在商場上,還是官場上,想混下去殊為不易,有時也確會讓政治家們人力不從心,有感智盡計絕的時候。為了投其所好,應其所需,送上腦白金,補充一下腦營養,提升一下腦力,自然為勢所趨,絕無不可。但在這場“禮尚往來”的戰役中我也想給送禮者們提一點不才之見。為了能夠做到“送禮成章”,禮到事成,決勝於謀,真應該在送領導之前自己先須享用些腦白金,也許能夠提升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然後運籌帷幄,來個標新立異,在爭上佔優的角逐中峰迴路轉,出奇制勝。
古老的文明,早已讓我們的先人在生活實踐中有了經驗心得,對“禮尚往來”中的精義有了更切實的理解,“禮”者“理”也,送“禮”可以得“理”,而得“禮”則必失“理”。 正如俗話所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只要收了人家的禮,得禮三分短,無理氣自餒,而送出了大禮者就會變得理直氣壯。人有常情,事有常理,送了禮就意味着佔有了理,站在理字上總沒錯。如果犯了錯誤,送人以禮,自然就會獲得一定程度的寬恕,甚至可以免去罪過,得到褒獎也未可知。有錯的於禮可以得利,而沒有錯誤的自然更能夠佔得先機,從中漁利。“有勢力的還不擋送禮的。”於是乎有事無事就常送送禮,就能夠使自己搶到個有利的位置,而且也有助於搞活人情,疏通關係,從而在求職謀事中左右逢源。送禮者早已從中體會到了難言的妙處,真可謂利人利己,實惠無窮。
在我們中國做事,古已成風,不諳人情世故者常常會多吃苦頭,不懂請客送禮人生之路就會舉步維艱。真是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學會送禮人生之路往往會柳暗花明,前程似錦。先禮後兵本就是道義之舉,何況我們有着良好的傳統美德可以援手支持。見面相交需要拿出點“贄”物來溝通一下,一則促進了解,加深理解,二則為方便事宜,鋪路搭橋。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為趨利慾,有時需要忍痛割愛,出己所珍。所以時下辦事都要以禮為先,禮物就成了我們做事的得力助手,可謂是開路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你就會覺得沒有過不了的門檻。如果運用嫻熟,真可謂無往而不勝,人生仕途可以平步青雲,事業能夠蒸蒸日上。
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尚禮的民族,在禮尚往來傳統思想啟發下,本來就聰明的中國人,才智一經發揮便達到了窮神知化的境界,把禮尚往來的“美德”運用的出神入化,幾乎達到了極致。幾可以駕輕而就熟,游刃於有餘。這恐怕會讓那些執迷於自然的歐美人難及項背。但不幸的是歐美的人們在執迷中而卻常能有悟,發現了大自然的不少奧秘,在自然科學上把我們遠遠的拋在了後面,社會文明已然大有超越之勢。然而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也總能找到自信。在機變權謀上國人向來自大,也很自傲,對於不諳世故的歐美人就不足為慮了。我們在人情世故上似乎天生就比歐美之徒成熟的早,我們可以把“禮尚往來”大加發揮,推陳出新。但不想“禮尚往來”之風一經修鍊,就像是從寶瓶中放出的魔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倒底是魔鬼,不管風雲如何變幻,總可以思變窮通,自如應對,興風雨,掀風浪,可以把公平道義從容地玩於鼓掌,讓不習世故的拙夫愚子們唏噓奈何,感嘆神傷。而要期望降服魔道,還需待到孫大聖請來法寶,以鎮妖孽,方終此劫。
為什麼送禮之風會在今天盛極一時,幾成燎原之勢,究起原因還在一個“公”字。不管是過去一家之天下,還是今天大家之天下都為“禮尚往來”提供了適宜的土壤,過去是吃皇家,現在是吃公家。送禮者所得到的利益從哪裡來?如果讓收禮者自己掏腰包予以回報,情況可想而知。正是因為送收雙方都能從中漁國家之利,才使得禮尚往來之風愈演愈烈。送禮者投一本而得萬利,何以不為。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向來重視禮尚往來,投之以桃就要報之以李,受人點水之恩常思擁泉相報。知恩圖報漸行漸久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然懂得有恩須報,也自然明白“來而不往非禮也”,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於是投之以桃如不能報之以李,事情就會惡化,先禮後兵嗎,事不如願,恐怕也會大動干戈。
因此善識時務的行賄者不失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以禮開道,惠益之多,不可以數計。而受賄者,卻當為自身利益計,禮當掂量輕重,事當權橫利弊,該縮手時就縮手,勿忘古訓:莫伸手伸手要被抓。雖然禮尚往來,諾守“四知”,信誓旦旦,只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天意難測,蒼天沉默也有時。天理昭彰,難免東窗事發。送禮者因禮而得理,而受禮者因禮而失理,二者易位,也是自然之理。如果一個人因禮而失理,站不到理字上,你就會處處受制於“禮”,那就等於授人以柄,作繭自縛。還望君等明哲保身,孰輕孰重,因時而異,多做權衡,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