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我則說:“人比人樂死人。”人比人氣死人,是因為不會比,若會比,人比人則可樂死人。這說明,一個簡簡單單的“比較”,其實是很有學問的。
一、比較的空間性
比較的空間性,也可稱為比較的地域性、區域性。一般來說,比較都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或一定的區域內進行的,不可能也無法在無限的空間(區域)內進行。因此,取不同大小的空間範圍(區域)進行比較,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假如你是一女個學生,你的成績在全年級可能不是名列前茅的,但在你們班可能就是;你可能不是校花,但在你們班可能就有很多小帥哥搶着追你。年輕人談戀愛找對象,也就是據自身的條件,在一定的區域內,在自己所處的圈子內,通過比較,找到認為“最優秀的”。為什麼時過境遷就有許多“拜拜”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原來的意中人放在更大的範圍內看,就不再中意了。許多人離婚也多有這個原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和“不好”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每個人既是“好”,也是“不好”。充分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好”而生氣,而會為自己也是“好”而愉快。對待別人,多看其“好”,你就會去欣賞而快樂。快樂的人所以快樂,就是因為:事——能多看其好處,人——能多看其優點(“人”包括自己)。
二、比較的時間性
比較所得出的結論,與時間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就是比較的時間性。例如,有的人崇洋媚外,對自己的祖國說三道四,就是不懂得比較的時間性。就是因為,他們拿我們國家六十年來的發展現狀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成果相比。如果他們懂得“比較的時間性”而能這樣想:我們的國家才建國幾十年,是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爛攤子上建立起來的,又有着約佔世界人口總數五分之一的十三億人口,能發展成今天這樣的繁榮富強,已是很不容易的了。在這樣想的情況下,他們就會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幸福。又如有的人,成日不切實際地把自己的現實生活,與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未來相比較,越比越痛苦。假如多想一想不如現在的過去,與不如現在的過去的自己相比,他就會感到今天的自己——很幸福。
三 、 比較的標準性
自然科學中的“單位”就是標準之意——度量事物的依據、與之相比較的標準。度量同一事物的量,取不同的單位,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數值。例如,一米長的東西,用米作單位,得出的數值是“1”,若用厘米作單位得出的數值就是“100”。對社會上的人(事物)進行“度量”,也是如此。人的長處是不同的,人的優勢是不同的,人的主攻方向是不同的……所以,從不同的方面看,即使用不同的標準去判定,對人的評價就會得出明顯不同或截然相反的結論。例如夫妻之間,若只看到對方的不足,拿他(她)的不足的方面做標準去與人比,就會越比越不想看,越比越吵架。若能欣賞對方,拿他(她)的好的方面做標準去與人比,就會越比越看不夠,越比越親密。對自己本人也是如此:若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拿自己不足的方面做標準去與人比,就會越比越自卑,越比越悲觀痛苦,否則就會越比越自尊,越比越樂觀幸福。
四、 比較的全面性
事物的性質有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它的比較和判斷標準,比較的時候要注意比較的整體性,要把用不同性質的標準進行比較的結果進行綜合,從而對人或事物進行總的評價和認識。例如判斷一個人,可以分別從品德、能力、知識、性格、言談、行為、外表、心靈、貧富、地位等很多方面進行比較,然後綜合起來進行評價。但要注意:本質的性質與非本質的性質,在對人或事物的整體“質”的決定性上是不同的。例如,人的心靈(主要是品德)就是人的“本質的性質”,決定着人的美醜、好壞之“質”。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以次為主,只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另外,還有比較的數量性、比較的對象性、比較的條件性、比較的角度性等知識。這些大都可以分別歸入上述“四大性”,此處不再贅述。
五 、 比較的目的性
若你懷着強烈地唯我獨尊的嫉妒心去與人相比,那麼比不過人家你就會憎恨別人,自己也很鬱悶;若你懷着急切地向人學習的謙虛心去與人相比,那麼比不過人家你就會向人家請教而感激人家,怎麼會憎恨、鬱悶、生氣呢?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正確的比較方法,懷着健康的比較心裡,從而比出快樂、比出健康、比出進步……比出美麗幸福的人生!(作者:張人)
人比人也可樂死人 標籤:百事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