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着國門的進一步打開,中國人可在世界大露了臉。繼國人的一些“文明”舉止曝出后,細心的國際友人又深入地走進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中所云,隨處可見的是奢華不羈、玩世不恭的影子,很少看到能靜心閱讀的中國人。有媒體報道,中國人的年人均閱讀量不足一本,接近世界之末,這樣的現象,對於佔有將近五分一世界人口的中國來說,這無異在開世界文明的倒車。的確令人擔憂。
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人怎麼了?中國人在忙什麼?中小學生忙於應試,大學生忙於玩樂(也有忙於考取功名的),農、工忙於生計,老總們忙於應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找熟人、托朋友,在忙着紡織各自的關係網,還有的人在不斷地盤算着、權衡着,無本的想傍大樹,樹大的還要根深。中國人忙啊,你看看,三五成群,吆五喝六,投師下帖,請客送禮,不亦樂乎!
歷史以來,人們都為權力與人情所累,總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把利益嫁接於權力之上,把利益綁架於人情之中,其根源在於窮極餓怕,受欺侮怕了,其根本還在於骨子裡的劣根所致。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可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路還是幾十年,在這個漫長的社會發展變革中,封建遺毒在一定程度上殘留並脈動着,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及每個人的靈魂深處不可消除的基因和元素,註定了我們將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繼續發揚光大。中國社會歷經盛衰榮辱,起起落落,分分合合,在昌盛中有過衰敗,在衰敗中走向強盛,有過奮鬥,有過驕躁,有過艱難,有過輝煌。總的來說,一個民族的強盛都離不開厚重的文化背景,標誌着一個積極向上的精神意志。
在人類社會進程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程尤其漫長,因此,代表少數人利益的集權與專制思想世代相承,歷久彌新。誰主宰誰被主宰,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是強者的世界,要麼你強大,要麼你依順。哲學上辨析,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沒有矛盾就沒有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社會的發展進步。無論如何,中國人的骨子裡從來就不乏權欲與奴性。聽話、順從,一直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中國人從來就是順而不從,和而不貴。
集權是歷代政治體制上的一大劣根,而權欲是人類心中最大的劣根。在中國舊時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其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束縛着普天下的勞苦大眾。在新中國,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然而,總有一些人經不住權、色、利的誘惑,妄圖逃脫道德與法制的約束,搞特權,謀私利,腐敗惰落,公然與人民為敵,成了我們黨內的蛀蟲。在他們的心中,人民給予的權力就是封建時期的“四權”。前不久,網絡里傳聞某地村支書為官三十年,貪污近億;坊間常聞,當今的科級幹部,先抓后辦,保准個個是貪官。如今的一些基層幹部,包括小學校長,善謀權術,也學起了權力尋租,單位不在大小,只要是法人代表,只要有足夠的背景、手腕,足可權傾一方。因為權力,事實可以編造;因為權力,學術可以造假;因此,真正的學術不得不嫁接於權力這棵樹上,最終也為權力所執迷不悟。
人情是中國人心中的又一劣根。中國是人情的社會,因此,中國人可謂是最有人情,人情的淺薄,交往的深厚,這在國人的處事哲學里是最大的原則。因為人情,人有了三六九等,尊卑貴賤,遠近親疏;因為人情,存在着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物,有了貧富和差距。中國人辦事,首先是找熟人,最好是關係鐵的,再就看有沒有親戚的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辦事不找熟人或找不到熟人,心裡總有一種不踏實、會吃虧的感覺。而事實上,有時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打個的、買盒煙也要多花錢,有些醫院裡要是沒有個熟人,指不定還要多遭多少罪。在中國,人情就是關係,而這樣的關係的終極還是與權力、利益的勾結。在一定意義上說,似乎只有可靠的關係才有基本權益的保障。
中國人何以不樂於閱讀?在中國,書本能有熟人親、關係近嗎?有什麼閱讀比一個官爸官媽來得快?有什麼閱讀比得上領導的一句話?有什麼閱讀比一個圈子、一個團體的力量大?
中國人何以不樂於閱讀?也許是中國的人才過剩吧!你看,北大學子在街市賣肉,清華學子流落街頭;你看,多少大學生、碩士給小學初中生打工;你看,那些當老闆幾乎都是膀大腰圓的大塊頭,有幾個是文弱書生?你看,有多少的成功來自十年寒窗?有多少的暴發不在投機之間?
中國人何以不樂於閱讀?其原因也許來自教育。早就有學者說,中國基礎教育猶如一台帶病作業的機器,這台帶病的機器把人的聰明才智統統往讀死書、死讀書的絕路上逼,培養了一大批唯有功利思想的一代工具。一面強調考試的重要,但文考優勢往往被面試成績刷新。這難道沒有權力與關係的因素?
中國人何以不樂於閱讀?因為閱讀,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守規矩;因為守規矩,所以吃虧;因為吃虧,所不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