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德才兼備”的另一種解讀

“德才兼備”的另一種解讀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一般情況下,德才兼備是指思想道德上健康,且具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是對中國的用人傳統的一種有力表現,即任何人才,必須首先忠誠、孝順,在此次基礎上,才可以談技能、才能。

  由此看來,從傳統的用人的理念及實踐來看,“德”是“才”的先決條件。這種思路、這種實踐,在我看來,是完全理性的,也是值得推廣的。

  然而,運用“德才兼備”這一詞語,不僅可以對我國的傳統的用人思想做出解讀,而且,對於包括一些歷史事件在內的很多事件,也可以做出新的解讀。

  清朝末年,全世界都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而此時的清政府,卻依然沉浸在由“華夏中心論”、“華夏文化優越論”等理論構建的“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依然深信,只有華夏文明才是真正先進的、普世的文明。然而,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後,在嘗試了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厲害之後,國內一些先進的中國人便倡導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轉型應對之策。隨後,轟動一時的洋務運動便走上了萌芽、成長與衰敗的短暫的歷史之路。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的歷史意義與影響卻是深遠的。其實,洋務運動從一開始,便受到重重阻力,進程非常不順利。李鴻章從1865年起就主張開辦電報事業,卻得不到朝廷的支持。1872年,李鴻章極力建言朝廷修建鐵路,而等到朝廷同意時,卻整整花了17年的時間,直到1889年才勉強獲得支持。等等,這種實例不勝枚舉。

  在我看來,洋務運動等溫和改良派的主張屢屢受挫的根本原因,在撇開主政者的遠見以及國情等諸多原因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反對者(頑固派)運用“德才兼備”來進行反對的必然結果。當時,反對派反對洋務運動等改良措施的活動,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在辯論中,主張派是從技術的角度來進行論述,主張技術對國家、社會的發展的重要意義。而反對派卻偷換了概念,不從技術的角度進行論述,而是“移花接木”,從道德上進行論述,從道德上批評主張派不懷好意,居心叵測。例如,在反對開辦電信事業時,反對派指出,“夫華洋風俗不同,天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穌,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毀其家木主。中國視死如生,千萬年未之有改,而體魄所藏為尤重。電線之設,深入地底,橫衝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傳曰:‘求忠誠必於孝子之門。’籍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祭,聽其設立銅線,尚安望尊君親上乎?”

  從以上言辭中可以看出,反對派的反對論述確實厲害。因為,他們指出,開辦電線是一種不孝、不忠之舉。他們不從技術層面論證、反對新事物,而是從政治、道德、意識形態的‘高度’來否定新事物的合法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不從“才”的角度進行論證,而從“德”的角度進行攻擊。不可謂不“高明”。

  不僅如此,在很多的事件中,我們的都習慣首先從“德”的角度進行定性,然後再從“才”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最為常見的是,對落馬官員的陳述,一般的,對某位落馬者,都會說其生活作風與思想道德上的缺陷之後,再進行具體的實例陳述。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統思維中,肯定一個人、一件事,必須從“德”出發,再到“才”;而否定一個人、一件事,卻同樣要從“德”出發,再到“才”。如此以來,世間大大小小之事,形形色色之人,均可套之以“德才兼備”,從“德”上定性,而從“才”上定量,如是而已。

  配圖摘選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