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意味着什麼
傅伯勇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走上了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充分依託內部和諧和外部和平環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而不是通過侵略、掠奪、爭霸、稱霸來達到自己的強大。在和平崛起這個過程中,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這一戰略是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等等的全面設計,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如何才能和平崛起?一要構建內部和諧。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民主法治,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共同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以改革和發展促進和諧,以和諧保障改革與發展,使人民更加富裕和幸福,國家更加強大而興旺。二要積極爭取外部和平環境。要建立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大國關係,堅持對話避免對抗、堅持動口避免動手、堅持合作避免僵持,以減少改革與發展阻力,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要穩定周邊環境,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奉行睦鄰、親鄰、富鄰的政策,以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環境、信息等綜合手段,營造安全可靠、經濟繁榮、長期穩定的周邊和平環境;同時積極消除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妥善處理有較大爭議的邊界爭端問題,如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特別是南沙問題,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三要團結亞、非、拉絕大多數人國家和地區,加強全面合作。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反對強權,注重與發展中國家磋商協調,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在解決地區性的衝突與矛盾中,採取積極、穩妥、推動和平解決的方針;在經濟貿易方面,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按照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形式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探索新的合作途徑;在重大場合既要為發展中國家說話,又要堅持決不當頭的戰略方針。四要使世界人民在中國的發展中受益。任何發展,都不是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來達到自己利己的目的。發展的蛋糕不僅僅屬於中國,而且也屬於整個世界。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必將繼續給國際社會帶來更多的機遇,更大的合作空間,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體和利害共同體,從而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繁榮,有利於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同時,通過中國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達到雙贏或者多贏,促進共同富裕,促進共同進步。
中國需要和平崛起,但是絕對不是放棄戰爭。當前,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戰略,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存在一些曲解,認為和平崛起就是放棄戰爭,這是一種機械主義,也是一種幼稚病。這種幼稚病,主要有如下觀點:一是認為中國需要發展,就會放棄戰爭。中國確實需要發展,因為中國底子還是很薄,基礎設施還是很落後,人民還是很不富裕。但是任何發展都離不開環境。就像一個人要吃飯,如果飯被別人搶了,這時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不是吃飯,而是將飯搶過來。所以,發展也一樣,發展是在戰爭條件不具備或者不成熟的條件下才能發展,而一旦戰爭降臨,發展可能就要擱置。換句話說,中國不會發動戰爭,但是當外部強加戰爭在中國頭上,中國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應對。二是中國因為要保住發展成果,就會放棄戰爭。的確,中國被耽誤的時間太久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整整耽誤了100多年;新中國成立后,剿匪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蘇對峙、中印戰爭、中越戰爭等等,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還有其他的形形色色的運動,也折騰了若干時間。而真正的主要的發展,還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是翻天覆地。這樣的來之不易的成果,任何人都難以捨棄。但是,面對外部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如果聽之任之,我們不但保不住這樣的成果,而且將來的發展機遇也會消失殆盡。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奮起反擊。這樣我們既能夠保住既得成果,還能夠掃清發展障礙。三是中國因為實力不足,就會放棄戰爭。戰爭需要實力嗎?肯定需要,而且實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我們反對戰爭的“唯實力論”。古今中外,多數戰爭,都不是贏在實力上。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有多少兵力,國民黨軍隊又有多少兵力?解放軍的裝備是什麼,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又是什麼?解放軍佔領了多少地盤,國民黨軍隊又佔領了多少地盤?解放軍有多少物資供應,國民黨軍又有多少物資供應?但是結局如何呢?抗美援朝戰爭,當時中朝軍隊對抗世界上第一強國美國帶領的十多個國家的所謂“聯合國軍”,結果勝敗如何呢?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還是人的因素。就是實力不足,也可能“狹路相逢勇者勝”嘛;更何況,中國目前的實力也今非昔比,至少能夠承受強加在中國頭上的任何戰爭。
戰爭與和平,歷來就是一個辯證關係,是相互依存的。我們的和平崛起,是指我們不去主動挑起戰爭,但是當涉及領土主權及其他國家核心利益時,如釣魚島問題,如南海問題,這時候,和平必然會給戰爭讓路,因為這時候的和平需要戰爭才能贏得,和平崛起需要有戰爭這個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