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聞稻花香
又是金秋噴香時。有消息稱,超級稻大面積試驗畝產達到八百二十多公斤,我國糧食總產已達一萬一千多億斤。真是喜訊頻頻,讓人心開神樂,那份願所有人都能吃飽肚子的心又踏實了許多。為了所有人能吃飽肚子,我們這幾代人的磨鍊太多太多。
我是農村長大的,從小染着泥土的氣息,吮吸着稻花的芬芳。記得小時候我們村的田畝產不過兩百斤,少的甚至只有幾十斤。財主家的田稍好點,也不過三百來斤。解放后實行了土地改革,農民的積極性高了,五十年代上半期年年水稻大豐收,畝產一般也只三百斤左右,好的四百多斤。每到秋收要做到顆粒歸倉,不棄掉一粒穀子。拾禾穗是孩子們的工作,一大群孩子跟在斛桶後面走,斛桶拖過的地方,一支支禾穗,一粒粒穀子都檢起來。斛桶前不能去。孩子們檢過後,剩下的再讓雞鴨去徹底清場。在那缺糧少吃的年代,孩子一天拾的禾穗可以夠一家一天的粥食。
“珍惜每一粒糧食”是多少代人流傳下來的古訓。家庭里有掉在地上的飯要一粒粒檢起來吃掉的戒條,課堂里有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數飯桌上所掉飯粒的課文故事,耀眼處都寫有“浪費糧食可恥,節約糧食光榮”的標語。糧食對於我們太重要了。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五十年代初是搞選種,每家每戶把產量最高的那丘田的穀子留作谷種,或者一鄉一村選出最好的種穀,各家各戶去糶換。接着是搞密植,通過增加植株來增加產量。後來是單季改雙季,套種加複種,增加播種面積。還有全民搞肥料,種綠肥、刨草皮、燒草木灰、挖灶堂土,直到挖地皮土,掘地三尺找肥料。除了管好三個屁股,凡是人和動物到過的地方留下的痕迹都成了肥料。為了表達戰天鬥地的決心,寒冬臘月光着腳在冰水田裡挖星子氹漚堆肥,深更半夜冒着霜風雪水挑草料下田漚堆,雖然冰水像刀割一樣冷凌徹骨,但盼着來年好收成,腳冷心頭熱。毛澤東老人家把群眾的這些奮鬥概括為八個字:水、肥、土、種、密、保、工、管,叫做農業八字憲法,意在從這八個方面努力下功夫。又提出了農業發展綱要,制定了四、五、八的奮鬥目標,即到三五期末黃河以北糧食畝產要達到四百斤,淮河以北達到五百斤,淮河以南達到八百斤。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學大寨,造梯田等,都是為了多產糧食。可以說,毛澤東等老一輩領袖也操碎了心。所有這些努力雖然有一定成效,但糧食短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隨着人口的增加,糧食缺口壓力越來越大。
轉機發生在七十年代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並且全面推廣,轟轟烈烈的雜交稻種植席捲全國。海南島作為雜交制種南繁基地,每到春夏,人潮湧涌,車流滾滾,各省的制種隊伍和大批大批的物資齊聚海南島,然後是滿車滿車的雜交良種與歡笑送到各省區,那場面不亞於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八十年代初,我們家鄉農村水稻畝產兩季一起可上千斤,多年的跨綱要終於跨過了,農民們樂哈哈,直呼“袁隆平萬歲”。隨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植保、農資的進步,現在我們家鄉水稻單季畝產都可上千斤;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也比過去翻番。一九九八年我們國家糧食總產突破了一萬億斤,糧食短缺的局面改觀了。
想想過來的路,正應了那句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天大地大,吃飯的事最大;千努力萬努力,提振科技最得力。袁隆平從身居陋室的教員到扭轉乾坤的科技泰斗,成功之路說明一條真理:社會的進步靠的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依賴於人性的解放和煥發啊。
袁隆平超級稻取得新成果的喜訊如同一股溫暖和煦的春風,讓我又聞到了稻花的芬芳和濃郁的谷香。袁老院士八十多歲了還念念不忘要在有生之年將水稻畝產突破一千公斤,雜交稻推廣面積在全世界達到兩億畝。他的心愿就是讓全世界有更多的人能吃飽肚子。老驥伏櫪,赤子之心,實在可敬。讓所有的人吃飽肚子是袁老的心結,也是我們民族幾代人的夙願啊!
(寫於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