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

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秋天裡路過大草原,雁子雙雙回故鄉;人說風光這邊美好,比不上知青的北大荒……”吉林松花江流域的知青歌曲,與兵團不同,兵團是幾百上千人聚一處,而這裡散落的知青點每“戶”十人八人,時間是1968年至1977年,知青在鄉時間長的七八年,短的三四年。松花江在吉林省境流經上游的敦化、蛟河、樺甸、永吉,舒蘭等縣,及吉林丘陵以下的九台、雙陽、農安、德惠、榆樹,後進入西部草原的前郭爾羅斯、扶余、大安后與嫩江匯合。 由“集體戶”創造的松花江地域性知青歌曲,就產生於這一背景。

  引一首《九台知青歌》(九台縣緊鄰松花江):

  “雪地又冰天,來到九台縣,生產隊里把家安,痛苦又悲傷。三更就起來,半夜不能眠,蚊子叮來跳蚤咬,渾身是大包。轉眼秋風起,大雁往南飛,白髮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海枯石可爛,要把春城歸,回到春城我的家,看看爹和媽。……”(借用古曲《蘇武牧羊》填詞。曲調緩慢悠長地。春城,長春市的簡稱。詞作者:佚名長春知青)

  本歌流傳範圍有吉林省境內的九台縣、德惠縣、榆樹縣、農安縣一帶。歌詞蒼白淺露過於簡單,文化含量不高(多數為初中畢業)歌名為我整理后所定,原無歌名。歌詞創作有即興草率,但套以古老《蘇武牧羊》曲唱出,有蒼涼感與現場感。此歌在九台縣及農安縣還有另外唱詞:

  “正月初七里呀,來到呀九台縣,生產隊里把家安,痛苦又悲傷。吃的是高粱米籽,喝的是咸鹽湯……”

  最早來到松花江一帶時知青們唱的是——

  “知識青年把鄉下,建設農村志氣大;我當個新型農民多榮耀,頭頂烈日把田下(有唱“頭戴草帽把田下”)……” (借用時代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改詞,曲調歡快興奮地》

  但很快已略有“流放”頹感:

  “坐上那個大卡車吆,戴上那個大紅花啊,遠方的青年知青流浪者呀,哲里木盟來安家……”(青海民歌填詞,曲調憂傷、詼諧浪蕩。哲里木盟當年歸屬吉林省。知青在敲鑼打鼓中告別城市,而後迅速被城市淡忘)

  知青初下鄉時沒有自己的歌,先是選唱與環境類似的歌,如 :“藍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樣,遼闊的大路上塵土飛揚,穿海洋過雪原來自四方”,如“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往瀰漫的遠方,我要沿着這條小路,跟着我的愛人上戰場”, 如“頭頂天山鵝毛雪,面迎戈壁大風沙”(與邊疆、四方有關的革命歌曲、二戰歌曲、西北民歌等)但這些已遠不能滿足,於是自己的新格調開始醞釀。

  之後歲月漫長,這些昔日“風雲驕子“(在那場運動中)今日風沙知青,已漸感天涯力疲塞滿傷懷——

  “離別了這裡不知多少年,我留戀的故園;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渺茫和遼闊;什麼時候才能看到故鄉的山河,靜靜的夜晚,冷冷的風明月向西落”(由20世紀30年代舊歌《囚歌》借用改編,曲調幽幽、傷感)

  回城無望,現實悖謬,農村社會種種不公,把他們在校接受的“清一色”教育吹跑,知青開始喝酒,吸煙,蓄留長發,儀容邋遢……歌聲乘虛而入,歌聲有慰藉、麻醉、逃離現實作用。

  吉林省城長春市的“六八屆”知青改編的歌詞:

  “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鄉的身旁?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春城的馬路上”……(佚名)

  從前極端的“革命”理想碰壁后,懷舊情緒油然而生,可能這是為什麼知青歌沿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主革命期舊歌的原因,《惜別》這首舊歌無論是借用還是其他,因奇怪地與知青的特定境遇及情緒關聯為所喜愛,融為典型知青歌:

  “紅燭將殘,杯酒已干,相對無言無言,巡洋酒醉誰覺長夜漫漫。共君你一席話,明日里各天涯,總言惜別終須別,誰知何年再見期?

  關山隔隔,夢運遷移,無翅難翔難翔,遙望雲天懷念故人淚沾巾。勸君你多勉勵,望君你暢懷言,只要心心永相望,相隔兩地又何妨?

  如鷹愛日,如蛾愛火,吾婢愛男愛男,風波歌曲昂首挺胸走向前。擦乾了腮邊的淚,脫下了繡花的衫,溫室不是我們的家,只有滿天風和沙。

  愛情綿綿,如膠如漆,兒女情長情長,男兒立志借有青年何悲傷?今宵與君別離,明日我歸故鄉,上天不負多情侶,深情蜜意永久長”(作者:佚名)

  此歌我曾於1971年在松花江邊聽到並抄錄,不僅九台一帶,北到吉林西部的洮南縣,東到延邊地區的汪清縣合龍縣等,均有不同唱詞.

  如農安縣境的:

  “青春將殘,美夢難圓,死後依戀依戀,浪跡天涯,背井離鄉在龍江。人生多似夢,恩愛變成空,縱然今生難相見,故等來世再相逢。

  萍水相逢,一見鍾情,事後偶然偶然,三十六年五月七日定良緣。賓客齊相賀,笑聲意綿綿,雖等那日留明跡,雖想雖想此婚變。

  荒山古木,白骨遺出,既將撒散,兄妹情長(此處殘缺一句),父母難相見,龍江不是我的家,願將此地起黃沙。

  關山隔隔,渾夢相似,無翅難翔難翔,遙望雲天懷念故人淚沾衫。願君多勉勵,盼君暢歡顏,只要心心永銘記,相隔兩地又何妨?……”(龍江,是黑龍江省舊稱。故判斷歌詞可能改動在黑龍江省內,后流傳於吉林境內。)

  像是舊中國流傳過來的歌曲,為知青所“借用”、改編。知青與愛情相關的歌均“朦 朧”,像這樣露骨的不多(當年公開唱會被批“黃歌”“腐蝕”等)。

  吉林松花江流域一帶改編了的《從北京到邊疆》(本歌還有其他歌名):

  “從北京到邊疆,路途有多遙遠,告別了親人告別了父母,來到這個地方。望山高如雲,望水水東流,想讓河水捎封家信,苦難有多少……三更就起床,半夜不能眠,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擔擔挑在肩……”(殘缺。詞作者:佚名。曲調疲憊地、悠遠地)

  吉林丘陵地帶山路“曲曲彎彎”,這支歌系本地知青從北京知青創作的歌詞上又次改編的。

  以下這首流行於九台、農安一帶的名為《異鄉曲》——

  “月兒高掛在天上,光明照耀着四方,在這靜靜的深夜裡,憶起我的故鄉……家鄉遠隔在重陽呀,旦夕不能相忘,那裡有高年的苦命的娘,盼望著兒子返鄉。 星光暗裡獨自披衣起呀,悄悄向遠方,望了又望,眼前只是一片凄涼和悲傷,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故人的榮光?凄涼的夜晚心酸的淚莫要灑異鄉”(歌詞殘缺不全。作者:佚名。曲調輕嘆地、憂傷地)

  本歌有知青借用老歌的小部分舊詞,多為改編的新詞。

  知青的組織當年“兵團“嚴密一些,“集體戶“由村一級生產隊兼抓,村屯的“集體戶”分散而組織薄弱,下鄉初年的情況更差,後來稍好。在1968、1969年有的地方公社(鄉一級)”五七連“還沒及配備管理知青的幹部,1970、1971年後才漸漸配齊。基本屬於文化生活上的“盲區”,鄉鎮一級沒有圖書館,有的村屯還沒通上電,我就曾在松花江邊架設過一冬的電線,城裡來的知青“文化饑渴”,而歌聲,當年是一種知青“准文化食糧”。 歌曲記述了苦悶,彷徨,農村文化生活及日常生活的枯燥,青春心理的種種離愁別緒。

  集體戶由於分佈廣袤疏落,無法控制,所以“知青黃歌”(當年的一種蔑稱)也比“兵團“更多,傳布更公開無忌,全數覆蓋。

  下面這首歌名《杭州之歌》:

  “請問朋友你來自何方?我來自杭州西湖之旁,如今在這偏僻的地方,遙遠的農村安家落戶。 回想起離別杭州的時候,一件件往事湧上心頭,娘望兒來兒望着娘,心酸的淚水濕了衣裳。 姑娘啊當我離開了你,就像蜜蜂離開鮮花一樣,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美麗的鮮花永遠開放……”(做詞:佚名)

  歌詞為杭州知青作,后流傳到松花江流域廣大地區。。

  知青改編了一批歌曲(只有個別知青歌曲詞譜均為原創),流傳於吉林松花江流域的如: 《南京之歌》《重慶之歌》《《秋收時節》、《異鄉曲》、《滿江紅》(古歌)、《夜半歌聲》《路過大草原》、《滿洲姑娘》(日據時東北歌)、《三套車》、《青年圓舞曲》、《金剛山姑娘》(朝鮮)、《小路》《烏克蘭》《友誼地久天長》(蘇聯)……。

  其中《南京之歌》為詞譜原創,而同樣流傳全國甚廣的《重慶之歌》《北京之歌》可能均屬半原創。以上提到有的屬於“准知青歌曲”,有的屬於“附屬知青歌曲”(如原盤未動的),有的雖是原歌但已經作用於知青匯融入知青文化,故應計入知青歌範疇。

  知青歌曲草創在最初三四年,質量好的出自老三屆,後邊的差些,再以後新創較少,復唱前邊的多。

  借用《滿洲姑娘》改名《站台》的,“舊瓶裝新酒”(此歌只在本地流行):

  “遠方的人啊,你可曾記得我?青春的歲月白白地荒廢,遠方的姑娘姑娘啊……”(未改前原詞“冰呀雪呀冷的風啊,吹到北國的天邊去,美麗的灰服以做好,等奴去出嫁呀,親愛的郎君你等着吧”)

  地方性知青歌。如,反映探鄉回城感慨的《南湖之歌》(指長春市的南湖,流傳有限),改編反映頹唐心理的舊時老歌《美酒與咖啡》,套用山西民歌改詞的《綉荷包》,套用新疆民歌改詞的《送你一支玫瑰花》,以及新作《扁舟情侶》等,均曾在農安縣等松花江流域集體戶流傳。有的經天津、上海知青傳唱帶走。因當時無人記錄,唱過就過去,沒有紙面東西。地方性知青歌如《扁舟情侶》等,曾在長春市的省城知青里流傳,如長春的73中、86中、14中、15中、50中、4中、8中等。

  知青囿於狹窄現實,卻幻想着更廣大世界的精神遨遊:

  “在這裡我暢遊南洋,在這裡我聞到了五穀花兒香;在這裡我碰到了馬麗婭姑娘,她為葬送了她的青春,我為他永遠永遠懷念”(由舊歌《梅娘曲》改編的知青歌曲《南洋戀歌》,流傳於農安縣、九台縣)

  知青歌詞,大部為“集體創作”,既由一人或幾人開頭,你添一句我加一句,良莠不齊。譜曲採用“借來”,既將現成歌曲的曲譜移植,如古歌、民歌、世界革命歌曲、外國民歌、舊中國電影插曲、當代歌曲等,這種改頭換面法,是知青特有的發明。 知青歌曲的傳播形式是“口頭”傳播。有的沿用了原歌詞的一半,改編了一半。有的傳唱中,覺得原曲譜不適用,數次加以改造。知青不會做曲譜只能借用填詞,是知青文化教育不足的尷尬。

  一般說,“兵團“知青唱法比較統一,而分散在村屯“的集體戶”知青,由於地域廣大則有很多分歧唱詞。 “兵團”對知青歌曲的全國傳播起了推波助瀾,而千鄉萬鎮的分散“集體戶”催化了豐富繁多的知青歌曲的“地域演繹”。

  松花江流域有不少“無名”的知青歌曲(地域以外鮮為人知):

  “我們曾經終日遊盪,蕩漾在河面上,而今卻是老雁橫飛,遠隔着山脈重洋,讓我們一往情意無限,讓我們舉起翅膀……”(歌名不確定)

  這些殘缺、片段、“無名”的知青歌曲,佔了可搜集到知青歌曲的相當部分。

  “岸邊的燈火不明,凄涼又悲傷,離往者,流着淚,最難受是離別苦。誰來愛,誰來愛,由誰來愛我?記得那黎明之夜,濃霧那一晚……”(歌名不確定,流傳於農安、德惠、九台等)

  由長春市知青創造的《南湖之歌》(長春有一湖名南湖):

  “夜色籠罩着整個春城,

  離別春城是格外的迷人,

  小船劃過,層層的浪波,

  南湖呵,什麼時候才能回到你身旁?……”(平靜敘述地、深靜若思地)

  知青在室外農業的廓大勞動環境里,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秋收時節,大好時光,姑娘伴我,返回故鄉。加利樹花開,已經結果,那麼你就回答我……”(有《秋收時節》及其他歌名,曲調火熱、跳蕩地)

  “一代前所未有的共產新人”(當年的一個提法),懷着陡漲的理想,卻跌落在現實面前,發現生活中還有許多黑暗與泥潭;他們在天長地久的時光煎熬里,在青春消逝的無望的等待中,在現實與期冀悖論里;青春敏感到自己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知青已離開昨日集體精神高蹈狂歡,進而渴望追求個人狹小幸福:

  “愛情綿綿,人生烈火,幸福時刻,何時到來?……”(佚名)

  火熱、大膽——之前因長期壓抑對各種“禁區”是膽怯的——可以說前所未有,是廣闊田野里的一次“解放”!(儘管思想與藝術有畸形或先天不足,但它踢開了當年“劃一性”,追求“個性”,擺脫羈絆)(知青有很高的建設新農村的理想,並作出實踐,但自創的歌曲卻少有表達,可能因對過分政治化的厭倦)在這裡他們渴望別一境界,渴望另一種高遠渺茫……

  與其說知青歌曲衝決了“政治禁區”,莫若說它沖潰了“愛情禁區“(以前除了“革命情感”不可謳歌個人東西)——

  “列車已開動,隔窗相望,姑娘含淚留在月台上,無情的列車載走了有情的人,往日的歡樂甜蜜的笑語,從此我永遠離別了你……”《站台》

  知青難以結婚,結婚既失去知青身份。所以他們的愛是矛盾的,苦痛的,止步在“精神戀愛”前,充斥躊躇、悲愴、挫折感——

  “世上人嘲笑我知青流浪者,我的心情永遠埋沒”“自己的青春自己來憐惜,苦難有誰能來代替?”“得過且過,對酒當歌人生有幾何,往日的歡樂現在的墮落,將來是寶貴的多”(佚名)

  但總體說,知青的“愛情論”不是肉慾,是一種純潔,一種遙遠,一種精神能的東西,多以不能“實現”為前提……

  知青歌曲之意義。它對70年代末“知青文學”有先導。如說它屬“地下文學藝術”,莫如說屬“大地歌曲藝術”為妥(“地下文學”一詞產於原蘇聯,政治濃厚,是對抗性) 知青創作上雖與過分“革論”分野,對主流意識有某顛覆、消解,但簡單將納入“二元對抗”似不妥(中西方的部分論者);知青文化有對抗,更多對主流形態的疏離遊走,具自己的獨立意識;它是都市青春與鄉野實踐的一次奇妙結合,火花碰撞;它具70年代青春引領時代精神的特徵,有發現性、前瞻性、遷徙性(知青文化對時代精神遷移有召喚)

  知青歌曲有“大地性”:它標示出那個年代的底層道路,留下了寫實性、理想性、沉重性的本土自生藝術特徵。除了知識與勞動連接,城市與農業相結合外,兼記述青春史,感情史,生活史,以及地域狀態,農事,自然……

  知青歌曲初遭“否定”,批判,後來“嫌疑”,后莫名其妙,最終散佚遺忘——在過去40餘年歲月里。喜歡教條和概念的教科書似乎一直未提及知青歌曲,它永難“入流”。歷史遺失了一批大地奇珍。後來的人了解的20世紀60—70年代間文化發展史只有“斷檔”“空白”……

  東北有一些鄉野俚曲,如《五更十八嘿》(又名《五更謠》)(包含性愛內容),有個別被知青借譜填詞,已改變性質。奇怪的少有東北“二人轉”被改編(舊有的“二人轉”多為“黃段子”類,雖有衝破封建功能,低級羼雜不少,可能為文化知青所不喜)

  現代社會一般不能再出現類似民間歌曲的東西,並大規模傳播。但知青歌曲卻是鮮例。它題材的廣泛性,遼闊度,奇異性……均可令嗟嘆,可資研究。

  知青歌曲對松花江沿岸鄉村文化及青年影響不大,知青走後此歌曲隨知青流入城市並堙沒。知青曾帶動了鄉村文化,如服裝、衛生,如科技、風習,如教育,鄉村管理等,但精神的“陽春白雪”難於為鄉民理解,知青歌曲只豎立起自己文化的發源與標識(知青為當年一新出現“階層“)(主流文化外一條重要的支流)

  (2013,3,)

  注。參見孫文濤其他論述知青歌曲文章:

  《知青時期歌曲漫憶》(1985,發表於《當代文藝思潮》)

  《徘徊於昨天大地的青春歌曲:再談知青歌曲中理想主義的浪漫色彩》(1991,發表於海南)

  《浪跡天涯追繆斯》(1998,發表于吉林)

  《“秋收時節”及其他幾首知青歌曲》(1998,發表于吉林)

  《知青歌曲代表作手抄“南京之歌”》 (1998,發表于吉林)

  《“春風吹醉岸邊楊柳”》 (1998,發表于吉林)

  《知青歌曲“重慶之歌”》 (1998,發表于吉林)

  《現代詩“前導曲”:知青音》(2007,發表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