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過後,如果天氣晴好,往往是去相寶山散步。我就讀的貴陽師院就在相寶山南麓,那時候反而很少去爬相寶山。現在退休了,卻經常去那裡遊玩。據史料記載,相寶山本名象寶,因其山形似象而得名,後來改名相寶,可能與建立佛寺有關。其山在貴陽古城北,現在因為城市規模擴大,已經成為城中山了。它還有幾個俗稱叫照壁山,屏風山,平頂高峰。山勢拔地聳峙,西高東低,列障排列,宛如屏風,古有翠屏之譽。
明崇禎九年,貴州巡撫始在西峰建寺,寺名相寶,亦稱照壁山寺,屏山寺,毗律寺。與東山寺,黔靈山寺並稱貴陽三大佛門勝地,可見當年香火之旺。民國以後,寺宇漸敗,寺中原有古銅鏡一面,寺僧故老相傳銅鏡可照人前世雲。1958年,寺毀,文物不知所終。現在沿石梯至半山,有一小平地,尚存和尚墳塔一座,後有殘碑一,字跡模糊,難以辨認。塔主無疑是毗律寺的和尚。
略往上,有相寶留雲摩崖一處。筆畫方直,字體端莊,筆力遒勁,蒼古雄渾。旁邊又有黔陽半壁四字,為行書,四字一氣呵成,飛白頓起,瀟洒飄逸。現在山中依然林木蔥蔥,雜樹叢生,怪石嶙峋,偶有山花點綴其間。石徑蜿蜒于山間,漫步其中,怡然自樂。西峰頂上有涼亭一,駐足其間,鳥瞰山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歷歷在目,遠眺環山,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