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遊記隨筆>夫子廟

夫子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十一次定都,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已相當繁華。在明代,夫子廟作為國子監科舉考場,考生雲集。內秦淮河上“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蕭鼓,晝夜不絕”,描寫的就是當時秦淮河上的畸形繁華景象。由於歷史的變遷,十里秦淮昔日繁榮景象早已不復存在。1984年以來國家旅遊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對重點開發秦淮風光帶進行了復建和整修,恢復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商肆風貌,秦淮河又再度成為中國著名的遊覽勝地。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集古迹、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還有誘人的秦淮夜市和金陵燈會、民俗名勝、地方風味小吃等,使中外遊客為之陶醉。

  1990年秦淮風光帶入選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列,2000年被評為國家第一批4A級景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八,這裡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夫子廟古建築群。還改建了夫子廟一帶的市容,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並將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建成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夫子廟即恢復了舊觀,又展現了新容。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

  現在的南京夫子廟,已成為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佔地約26300平方米。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是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元代為集慶路學,明代為應天府學,清代將府學遷至城北明國子監舊址,這裡便成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抗日戰爭時被日軍焚毀。古時立學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廟,屬於國家祀典內容之一。

  所以孔廟的特點是廟附於學,和國學、府(州)縣學聯為一體。廟的位置或在學宮的前部,或偏於一側。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通過考試來取士的考場)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築群。古時候的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夫子廟的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全長110米,氣勢磅礴,為中國照壁之最。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制,源自於周禮,而夫子廟鑿秦淮河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為泮池的遺例。岸北為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遊人至此可憑欄小憩,瀏覽秦淮河風光。

  街東西舊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坊,民國以後被拆除。廣場左右原有“聚星”、“思樂”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廟於1983年復建;思樂亭今移建於東市小廣場。欞星門由三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牆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三個篆字,造型樸實無華。其後即孔廟的正門大成門。明清時代的大成門為五間,兩側為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為三門,門內陳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中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此門

  與大殿同毀於日軍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門面寬三間,門內正中有漢白玉屏風,上鐫刻“重修夫子廟記”,樹立四塊古碑,其中齊永明二年的“孔子問禮圖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遷至此處的一塊重要的碑銘。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建設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景區的“十里秦淮”風光帶。自此以後,秦淮河的污水得到了治理,沿河房屋和街道迅速改觀,在東起桃葉渡,西抵中華門1。8公里的秦淮河兩側,一批文物古迹和旅遊景點得到了恢復和建設,還興建了高低錯落、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河廳河房、歌樓舞榭,以及商業街眾多的書肆、小吃店、茶館與酒樓,並在河上恢復了絕跡多年的“秦淮畫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