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走進清風白蓮先生《七律·無題》詩列

走進清風白蓮先生《七律·無題》詩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我給自己出了個難題,下載了清風白蓮先生的9首《七律·無題》,並且想研讀它,寫出自己的的讀感——《走進清風白蓮先生<七律·無題>詩列》。知曉“紅袖添香”已半年多了,打攪她的園丁們也幾百次了,對於這位編輯先生,也好像熟悉了,然而只是這個雅名:清風拂袖,白蓮送香,令人神馳。對於先生的大作,時而點讀,也妄作點評,然而,對於先生的作品,我讀得太少,也未讀懂,至於這組《無題》,初讀時實有入霧山之感。現在竟要來談它,豈不是笑話!

  說到《無題》,當然就想到晚唐的那位不得意的大才子李商隱。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少年得意,19歲時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25歲中進士。次年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闢為書記,以女妻之”,因此得罪牛黨。后牛黨執政,他一直遭排擠,潦倒至死。愛妻28歲病逝,他未再娶。他留下了一些纏綿悱惻,令人難解的愛情詩,無題篇,千多年來,成了詩壇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這些話正可幫助我們稍解李的那些無題詩。白蓮先生也有自介,令人佩服又遺憾的是太深了也太朦朧了。這更增加了我進入的困難。好在我賦閑,有的是時間,也還有幾本破書,遇難就翻翻,單就字面分析,大概不至於全是胡謅的。我打算從“明典”、“析意”、“構境”、“鍊字”等幾方面開始我的“探險”,最終可能找不到玉山的瑰寶,但總會挖到一些奇石的——這就很夠了。

  白蓮先生無疑是當今的才子,是知識精英,是詩壇驕子。他的詩詞,感情濃郁,語言雅麗,文典豐蘊。使我佩者,首先就是其蘊雅含蓄,使我尷尬者則是其朦朧縹緲,現在要入境,知其意,賞其采,當然就要從明了所用之典開始。“釋典方能解雅篇”(這是這則的文題)他的無題詩篇篇都用了典,有的竟是每句都嵌有典故,每字都有由來,古色古香,令人玩味。請看070224(年月日,下同)這首——

  寒星一點畫樓西,杜宇聲聲耳畔啼。

  紅杏枝頭風惻惻,綠楊煙外草萋萋。

  薛濤箋上巫山遠,元稹翰端滄海迷。

  自古多情空惹恨,猶翻錦瑟幻虹霓。

  首句寫了時間地點。已是下半夜,月落星稀,正是天快拂曉將亮未亮之時,詩人已醒,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長夜未眠。西窗望月月已隱,長天唯綴一星熒。畫樓,歷指佳人閨閣,“畫樓西”,當然是朝西的窗,是西窗,這又使人聯想起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的名句。天近曉,鵲鳥噪林,杜鵑也傳來它的哀啼,頓使人倍感凄涼。這個出現在詩詞中的杜鵑濃縮着一個悲慘的故事,定格為我們華人的傳統情結。東周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禪位隱退,不幸國破身亡,死後化鵑,望故國而啼春,流血而不止……悲哀啊。幾千年了,這個杜鵑,這個啼聲仍然撕裂着詩人才子的心,沉重呀!天亮了,詩人看見紅杏滿樹,而不是一枝,然而,開放在詩人眼前的紅杏不是“鬧”着的紅杏,而是在風中(當然是春晨料峭之寒風)“惻惻”。“惻”,憂傷痛若,惻字疊用,則憂苦更沉也。放眼望去,本是春光明媚,楊柳青翠,“綠楊煙外草萋萋”。前四字擷自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后三字摘自崔顥的“芳草萋萋鸚鵡洲”。“萋萋”,草茂盛狀,倒是生機勃勃的樂景,與上句的“惻惻”相反,心情陡然變了么?不,這就是詩人的巧妙,他用的是古人非常欣賞的“樂景寫悲”,則其悲更深。以上兩聯描述了從凌晨入晨的環境、景物、心情,總地來說是自然之景和情。第三聯即頸聯寫景打住,觸景生情,想到了唐代名妓薛濤。薛濤,也叫薛陶,才女也,然而身逢不幸,委落風塵,流落蜀中。她雅好賦詩,自製雪箋,文人寶之。薛的身世令人同情,以她芳名命名的這文箋又牽動文人們對的縷縷懷念。詩人又想到了唐代的詩人元稹。元稹,少年得志,24歲登明經第,曾任監察御使。然而好景不長,得罪宦官,遭貶斥外放,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是大了,留下了微詞。以上兩人,一個是紅顏薄命,才女蒙塵,令人嘆惋;一個是“滄海(官場)迷”,屈身失節,留下污垢。詩人想到他們,無非是感到人生不易,處世維艱。於是尾聯出句直發感嘆——“自古多情空惹恨”。“自古”,時永也,普遍也,也就無能改也。“多情”,在這裡不同於柳永“傷離別”中的那個“白衣卿相”的“多情”,而是蘇軾筆下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的那種“多情”,是立志“一海內,濟蒼生”的“多情”。然而書生徒有報國志,人世幾處有平途,他們往往是懷才不遇,或遇而不用,歲月空流,人生易老,徒留仰天長嘆的幾行詩詞……“空惹恨”正是空作嗟訝,“恨”,遺憾也。詩人通古曉今,也身已觸之,然而畢竟時代不同了,人也不同了,儘管事有阻折,詩人並未灰心,還決心“翻錦瑟”,湊出人生的新曲,還幻想自己的天空出現“虹霓”——那是“赤橙紅黃青藍紫”的燦爛呀!

  清風先生的詩真是寫得太好了。這些古雅的字詞,這些早已塵封的墳典,經由詩人一喚一織,竟都生命重顯,熠熠生輝,恰到好處地幫助詩人道出了胸中那縷“憂怨悱惻”,不言不甘、直言不屑的情懷——這是中國讀書人、詩家騷人向來就有的情結。這也就是活用典故的好處。在清風先生的詩中、詞中,乃至散文中多有這些典故閃現,而這列《無題》詩更是比比皆是。在070124詩中,他寫了“湘雲”“謝樓”“關山”,請出了舜之娥皇女英,晉之謝脁;在070610中,他邀來了東漢採藥遇仙姬的劉郎(劉晨),吹簫引鳳雙雙飛升的簫史、弄玉,給這首詩抹上了淡淡的神霧;在060716詩中,他又聽到了湘妃的鼓瑟,宓妃的惋嘆……好了,不用更多地舉說了。這裡要強調的是他不是“曬書袋”,而是讓這些古人仙人來代他出台,演出心中的婉曲。關於這些,後文還將反覆陳述。最後,僅以一首拙作了結這篇小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堂皇幽苑又重門。

  霧籠花徑輕歌緲,水漾蓮塘倩影昏。

  墳典如珠君漫綴,先賢似列友紛臨。

  陶然促膝楓林晚,堪羨先生檻外人。

  檻外人,言先生能與這些古人先賢交好,隨請隨到,真如摯友也。

  2008年5月25日於化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