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與基層幹部交流時,一名鄉鎮幹部這樣描述他們的工作狀態: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剩餘的三分之一才能自己干點活,大多數時間裡,就像“政策中轉站”一樣,按照上級的指令行事。
基層工作任務重,上面千根線,全靠下面一根針。上級的各項農村政策要靠鄉鎮幹部來落實,農民的溫飽冷暖需要鄉鎮幹部來關心,新農村建設需要鄉鎮幹部來帶領。作為與農民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幹部,鄉鎮幹部繁忙勞碌、苦累纏身是肯定的,甚至已經成為了常態。但這不能成為甘做“政策中轉站”的借口。
誠然,鄉鎮幹部成為“政策中轉站”固然與上級部門“好煩其令”有一定關係,但“路線方針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就鄉鎮工作而言,“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一名鄉鎮幹部對日常工作滿足於上傳下達、下情上送,滿足於“守攤”、“應付”,當地發展沒有一點“譜氣”,對任務沒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對工作沒有一點主動性,其工作業績也就可想而知。
事業的成敗在於自身的努力。作為鄉鎮幹部,既要善於真抓實幹、攻堅破難,又要能審時度勢、智干巧幹。在做好上級“規定動作”的同時,及時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創新百姓易於接受的“自選動作”,切莫淪為“政策中轉站”,不懂變通,貽誤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