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離開故鄉,為了一所並不是理想中的大學。我將滿心的遺憾用一種最顯而易見的方式表現出來,在火車上,我無精打採的倚着車窗,盯着外面疾馳而過的風景,直到眼睛因為疲倦而闔上。我在昏昏欲睡中猜測着將要到達的目的地究竟是什麼樣,它離我的故鄉又究竟有多遠。
這種猜測必定是徒勞的,當走下火車,已是深夜11點的城市顯得落寞而神秘。湖北十堰,這個我從前甚至沒聽說過的地方,就這樣把我和它牢牢捆綁在一起。
對於一個新的城市,我想任何人都有理由以一種防備的姿態去進入、去了解。尤其是在夜裡,接受一個新的環境無疑增添了不少難度。我在賓館狹窄的床上輾轉無眠,窗外很近的火車站懸挂着巨大的鐘錶,時針正指向1點。
我無聊的把手機來回的把玩,反覆在幾個按鍵上停留着而又不知該做什麼。初秋的夜晚微涼,一絲風從破了的紗窗擠了進來。我被吹亂了心緒,然後起身穿衣,獃獃的坐在床邊,聽着火車站報站的廣播聲,看見人們有的離開,有的來到。這世上所有的分和相聚都在此時,於一個寂寞而偏僻的小城市上演。
夜是最容易讓人想家的時候。它為每一個出門在外的人營造一種冷漠的疏離感,當你的目光長時間停留在街道的車水馬龍,這種疏離感會毫不留情的穿過你蒼涼的胸膛。目光里,便滿是故鄉親切的輪廓。我知道,我觸到了中國人心底最純粹的故鄉情結。
每個人都有故鄉情結,這體現在一個人對於故鄉的一切評價與依戀。小時候故鄉對於我僅僅代表着母親,是一種血緣上的依賴。出門在外,思念故鄉,其實就是思念家門,思念母親溫暖的懷抱。
中國人較之西方人似乎尤為戀家,這不僅僅體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對於故鄉人性化的刻畫。再深究一下,中國歷史上從未侵略過任何民族與國度,除了中國自古根深蒂固的和諧思想的規範,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對自己家國的留戀以及對“家”本身的尊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家是一個人除了父母外最值得用一生守候的,家代表着生命最初的開始。這種感情隨着生命的成長愈來愈濃烈,於是就有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寂。
二
當我開始大學生活最初的日子裡,我亦是深有感觸。離家越久,它的分量在我心裡就越發的重。家對我來說是一個幫我保存或幫我記住過去的地方,因為我們都不會忘記過去,所以也忘不了故鄉。
因為過去而深愛着故鄉,這或許是思鄉最簡單的衝動。
大學的生活和學習與我一開始的想象還是有着不小的區別。尤其是在夏季,湖北悶熱的天氣讓樹上的蟬也無力聒噪。我們在因為沒課而百無聊賴的周末里,死氣沉沉的躺在寢室,偶爾在水龍頭下打濕毛巾,用擦汗這樣機械的動作提醒自己還未熱死。然後再次躺下,思念家裡的冰箱。
其實真正思念的,不過就是家。
我一直認為,故鄉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里又孕育着諸多生命,每個人就是這樣的存在。所以背井離鄉,人總會感到生命的疲憊,因為故鄉在守望,那裡有我們牽挂的一切,使我們思念的如此痛苦。回不到故鄉,內心的孤寂就會成為一道深深的傷口,在枯燥的夏天裡飽受炙熱的煎熬。
那時已經是大三的最後時光。這就意味着挨過難忍的酷暑我們便可以徹底解放。回家的日期,被我們天天拿來當作畢業倒計時的終點和標誌。等待發畢業證的時光中,和室友討論着未來的規劃,但不管怎樣憧憬,其實未來只集中在一個命題:回家或是漂泊。
而我向來固執的認為只有回家才能有新的開始。我的人生本就從故鄉起步,將來不論走得多遠,回家都是遲早的必然。
回首三年,我絕大部分的時間反而都是在遠離自己故鄉的土地上度過。湖北,甚至可以看作我的第二故鄉。但無論怎樣,回家都會是我永遠不能停止的渴望,因為那裡才是我真正的根。
但在稍久以前,我就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某人出生在這裡,可祖籍或許在遠方的另一個地方,那麼他對於故鄉的感情便頗有些複雜。總有很多這樣的人想要回到祖籍地看看,中國人管這叫做尋根。
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或許正因為著故鄉亦是自己的生命本源,尋根之旅便是一種對生命本真的探尋。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過去,回到原鄉,是對生命的叩問。
我也在做了無數個夢后真正開始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在西安火車站,稍作短暫的停留後,我與最後一個陪在身邊的朋友告別。當我的視線被推搡着檢票的人群完全隔斷時,我想,我與他之間或許今生再難相見。
故鄉,讓我因分別開始幾段相識,也因為分別讓所有緣分重歸寂靜。
三
我在回到故鄉大概半個月後便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家醫院的企劃部門做一名文案編輯。但單調刻板的工作內容只讓這份工作維持了兩個月。
之後又一次開始尋找工作的日子,伴着等待、再到無聊。夏天裡的寂寥並沒有因為身在故鄉而有絲毫的減少,對於剛剛結束的大學生活,我甚至尚存留戀的不願承認它的終結。回味、思念,然後傾訴,回憶到昨天。
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向那些也在奮鬥的好友們問候,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沉默。
一名遠在新疆工作的好友也時常和我保持着聯繫,我們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用同一種語氣去關切彼此的近況。當談到上學的日子,談到故鄉,似乎在我們如今的定義中,不約而同都把人生交給了家,交給了父母,我們如今為之奮鬥的所有,是為了回報故鄉的一切。
因為故鄉,真的給了我們太多。而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背負起故鄉呢?
為了故鄉,於是有太多的人選擇漂泊。
我從前一直認為故鄉只是簡單的符號,它代表着每個漂泊者心中的守望。故鄉是一個堅實的堡壘,一個永恆的精神家園,是每一個人都無法割捨的眷戀。可是對於那些漂泊的人,故鄉於他們是易碎的夢,遠離家門,用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可以衣錦還鄉的資本,不論在外面多麼艱辛或是風光,家是我們永遠不能背棄的歸宿。葉落歸根,這正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都在堅持的承諾。為了這個承諾,就註定一生都記得故鄉的一草一木。
我們都一樣,把故鄉成為一種責任,漂泊,便是沉重的使命。
朋友告訴我,出門在外最讓人牽挂的就是家人和朋友,牽挂的日子也是回憶的日子,回憶與他們在一起的點滴片段,然後繼續在漂泊的路上尋尋覓覓,只為一份足夠安慰自己的平靜。
其實,我們漂泊的不只是一副身軀,更是被放逐在外的想家的心。
眼下又是一年將盡,所有漂泊在外的遊子一定又會從四面八方投回到故鄉的懷抱。想起自己每年的寒假,背着沉重的行李,在火車站匆忙的倒車,一路的漂泊,是為了回家。而又有多少人,一生都走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漂泊去踐行自己的夢想,或成功,或失敗,永遠的走下去,直到生命盡頭。
那是人生的漂泊,超越了故鄉的範疇,超越了心的距離,也註定要承受他人不能承受之孤獨。
我們的人生都是這樣的走走停停,等待一個讓自己駐足的理由。如今,就算我身在家園,卻還在人生旅途中摸索前行,為一次次新的道別與團圓默默祈望。
因為回家,並不是歸途,而是另一種漂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