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讓我描繪理想中的生活,我必定是回到了私墪農耕時代,“農婦、桑田、有點閑” 似乎也就是我僅有的追求。這話現在市場越來越大,說明和我一樣想法的人該不少。
我曾經的夢想就是能建一個自已的農莊,在一片土地上,種滿各種作物,中間有一個小屋,竹籬、小徑、流水,泥香,雞鴨狗兔......,娶個志同道合的女子(也不需要太美麗),男耕女織,繁衍生息。曾經總是想,我就這麼點要求,怎麼就這麼難實現?現在看來,這種看似“胸無大志”的“平庸”生活本身就是天大的奢侈!非大志不能成,億萬富翁也未必能實現,何況是我凡夫俗子。事實已經證明我是痴人說夢了。
這生活現在有個專用的漂亮名詞叫“慢生活”,與當下“時間就是金錢”“與時間賽跑”的快生活形成對照。一番折騰之後,國人吃飽喝足了,可不知為何心裡卻是越焦躁起來,在都市重壓與快節奏之下,越來越惦念起舊時的慢生活來了,如古代詞人所描繪,“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開窗面場埔,把酒話桑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可晃過神來一看,我朝已非唐宋,我們已經象扔一隻破鞋一般把它丟棄了,再也找不回來了!今天看到朱大可的一篇文章《慢生活是21世紀中國人最奢侈的願望》真是說出了普通百姓的心理話,又給了企圖再回到慢生活的人當頭一棒。
我以前總是覺得農莊夢不能踐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土地太分散的。估計是歷史原因吧,農村的田地都是遠遠近近,零零散散的,根本沒有可操作性。曾經村裡有個人不知道怎麼弄,他的田地居然兌到一起成片的一塊,他搞了個類似莊園的東西,是村裡的首創,我羨慕得要命,可是我勢單力薄,實在沒能耐,只能作罷了。現在回想,農莊夢無法踐行,原因遠不只土地這一個,各種世俗因素,政策因素,人為因素......。要是安於在家種地,我必定清貧,清貧就討不到老婆,也就沒有孩子。就是娶了老婆生了孩子,也得想盡辦法做城鎮戶口,上好學校、課餘班、出國遊學,說不定又不得不到城裡買房落戶去。農莊總得有個遮雨小屋吧,得審批,走後門,搞關係,買地皮.......,否則是違建,等着瞧吧,折遷隊馬上要來。農莊得搞水利,挖地得審批,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跑環保局、土地局、工商局、稅務局、XXX局........農莊還沒個雛形,土地興許又要被征地,規劃成商品房了。現在是市場經濟,農莊也要講究經濟效益,於是挖空心思,一切要多快好省!白菜得讓它10天長到碗口大,雞要10天就出籠才夠成本.........生活一樣還是慢不下來。怪不得識趣的人現在都去搞農場了。
最近騰訊文化有一篇訪談:《所有文藝女青年都嚮往普通女性的普通生活》,"文藝女青年"、"普通女性"的"普通生活"----這似乎有點象“吃膩了山珍海味突然想吃黑麵包”,如果二者的生活可以隨意調換也無妨,可是上帝不這樣,只給每個人開一扇門。文藝青年過普通青年的生活和普通青年過文藝青年的生活一樣難。其實鄉村環保的“黑麵包”未必比城裡的“山珍海味”營養價值差,但文藝女青年想吃上卻不容易。生活都是具有唯一性的,無可替代,否則就違背自然規律。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上,你都是世界的唯一,就如DNA一樣,只要其中的一個環節和你不同,那就是另外一個人。
時過境遷,我們即使如何強烈地想回到過去都是不可能的了,文明的進步似乎使我們越來越遠離本源的生活,貌似簡單的慢生活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在唐詩宋詞中記憶。人類已經被自已創造的文明“架空”,人人都被送到工業化的高速覆帶上,被拋到空中樓閣中去了。古語“高處不勝寒”現代人似乎不無體會吧。慢生活成為奢侈已是必然、本然、當然。
高世麟(2014.05.05)
丟失的“慢生活” 標籤:教人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