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世界都見證了中國政府的應急救援能力和中國人民的同舟共濟精神。但是,反思地震預報工作,卻讓國人感到十分遺憾。很多人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地震主管部門,詢問為什麼如此高強度的地震發生前竟絲毫沒有覺察。官方表態,民間傳言,於是一場圍繞地震能否預報話題的爭論便悄然展開了。
5月13日下午,中央電視台直播關於汶川地震的新聞發布會,請國家地震局人員解答記者提問。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副主任回答的第一句話:“大家都知道地震預測是世界難題”。接着就闡述“地震是不可預測”的三條理由。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因為上天容易入地難。第二,地震孕律的複雜性。第三,地震發生的小概率性,對於一個地區來說,地震發生的重複性時間可能間隔幾十年,也可能間隔幾百上千年,這樣,樣本的獲取就成了在有生之年非常困難的事情。5月16日14:30,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修濟剛、原副局長何永年、專家羅灼禮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何永年繼續詳細闡述地震難以預測的原因,指明海城經驗的局限性。修濟剛則強調這次地震的特殊性,即在震前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震中及周圍地區地震的活動水平不高,也沒有前震,沒有出現典型的短期和臨震的異常。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難以作出發生大震的判斷。
然而,亞洲周刊獨家專訪中國地震局前研究員、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家耿慶國,卻是另一種聲音。耿慶國在四川震災后痛哭,因為他早在四月底就預測今年五月至明年四月,蘭州以南,四川、甘肅、青海交界附近,可能發生六至七級地震。他的密件曾送給國家地震局,但卻無人重視。他說:“每年全球大小地震五百萬次,其中小地震四百九十五萬次,三級以上有感地震五萬次。這有感地震中,有破壞性的五級以上地震八百次,其中,六級以上一百二十次,七級至七點九級十八次,達到八級的是一、二次。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強烈地震,越是特大地震,就越容易預測、容易預報。”曾出版《中國旱震關係》(科學出版社)一書的耿慶國,早在二零零六年,根據旱震關係提出中期預報,近年阿壩地區將發生七級地震。耿慶國說:“地震局的工作人員沒有執行貫徹當年周恩來總理的‘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的準則,認真開展地震預測。”
還有,5月14日,中央電視台CCTV9英語頻道討論“汶川5、12大地震”的嘉賓訪談節目,聯線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陳一文先生。陳一文通過電話用英語回答:中國地震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2006年三年來,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就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曾經向中國地震局提出過三次中期預測,特別是2008年5月3日,陳一文親手又向中國地震局發了一份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的預報。據陳一文所知,還有其他人也向中國地震局提出過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預測。但是,這些嚴肅科學的預報一再泥牛入海無迴音,中國地震局的領導與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的所長們從來沒有就預報訪問過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他們地震預測的工作。因此,中國地震局的領導們現在稱也從來沒有收到任何預報,完全是胡說八道的謊言。
從上述爭論中可以看出,地震能否預報已經不成為問題了。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證明,按照現有的科技水平,進行地震的中長期預測是完全可以的,但進行短期和臨震預測是很困難的,通常所說的世界難題即在於此。換個角度講,正因為地震預測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不能局限於常規的監測方法,要摒棄“非主流”的成見,鼓勵科技專家應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震情,高度重視不同的研究成果,密切關注地震帶出現的一切異常現象,使地震短期預測和臨震預測技術趨於成熟。
如何改進地震預報工作,筆者認為,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鼓勵科學研究。5月19日由科技部牽頭組織40餘位專家學者召開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機理及後續災情科學分析”會議,其中一些曾成功預測出唐山地震、海城地震的離退老專家的出席,向我們傳達着中國將推進積極預測的微妙信息。地震學在當代仍然是一門不成熟的學科。完全西化的地震預測技術的成功率明顯偏低。對於地震的準確率,從1960年到2007年我國地震成功預報的準確率為16%,其中7級以上地震準確率為13%,呈現地震級別越高,成功率越低的情況。中國應該而且必須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預測方法。比如使用次聲波、地應力、地電脈衝、大地微動等預測地震,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國內地震專家汪成民使用一套地震預測系統,即將各種因素考慮進去,進行綜合整體分析,可能將地震的成功預報率從31%提高到60%以上。事實上一些非地震系統的人員使用整體思維(就是不使用一個學科預測,使用多個學科同時整體預測)預測地震的水平是有效的。此外,另一位地震專家耿慶國根據歷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與地震關係的統計,提出“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根據這一規律,耿慶國預報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上述專家對於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貢獻。我們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很多獨特的研究方法,比如龍小霞等人基於可公度方法對川滇地區地震趨勢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的四個研究生作出“2008年左右川滇地區要發生大於6。7級強烈地震”的結論,都是很有見地的。
二、開展群測群防。1975年曾被美國記者稱為“科學的奇迹”的海城地震預報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群測群防起了極大的作用。由於收集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到地震專家面前匯總,才使得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和國家地震局敢於作出臨震預報。日本等國的地震專家在總結了我國海城地震成功預報的經驗后得出:中國的成功是由於能夠及時地收集大量地震前兆的異常情況,並且及時歸納、分析、總結的結果。當前,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啟用“群測群防”工作。中國地震局專家羅灼禮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根據40多年的地震預報的實踐經驗,一次大的地震,前兆異常的範圍是很大的,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光靠專業隊伍是不夠的,群眾能夠及時發現,對於判斷震情的發展非常重要。“特別是群防地震應該成為地震危險區的絕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事實上,本次地震徵兆很明顯。比如南寧地震局的蛇出現了急躁不安,不進食和碰撞的情況。南寧市地震局局長蔣維松告訴相關記者,根據經驗判斷,如果不是附近有重大震情發生,就是本地會發生小型地震。地震發生前幾天,四川阿巴州政府網站報道,當地曾有即將發生地質災害的消息,被一些地方傳達變成地震將要發生的情況,后經政府闢謠才平息。可惜,汶川地震前無人收集、匯總、上報大量異常信息,對已報送的信息也未引起高度重視。一句話,群測群防工作的缺失,是本次地震預報工作中的一個慘痛教訓。
三、修改有關法規。1997年12月29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第94號令)第三條規定:“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應增加“專業測防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內容。1998年12月17日發布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國務院第255號令),應明確界定“謠言”的含義,確定允許向社會公開的地震信息。《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從事地震工作的專業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向社會散布地震預測意見、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據媒體透露,汪成民在唐山大地震時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他較為準確地預測了唐山大地震,通過一次“吹風會”將消息傳達給了河北省青龍縣,促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青龍縣無人傷亡的歷史奇迹。顯然,汪成民使青龍縣人民免遭大難,功不可沒,而對照《條例》,卻應當受到行政處分,誰是誰非,不必多言。我們應該理解地震預報對社會的重大影響,錯報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漏報又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人員傷亡。如果奉行的是“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那麼,寧可錯報,決不漏報,一定會得到國人的充分理解。
四、公開地震信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於五月一日起實施,這標誌着各級政府要邁向信息公開時代。根據《條例》規定,及時公布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是各級政府及其地震主管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震前的預測信息應當完全公開。這次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完全透明、公開,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讚賞。如果震前預測信息也能如此公開,比如及時公布地震活動趨勢研究成果,轉達一些專家的不同意見,匯聚地震活動區域的種種異常現象,那麼即使地震部門沒有把握作出短期或臨震預報的話,公眾也會依據公開的信息,提高警惕,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一旦大震發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五、加強防震教育。這一條雖然不屬於地震預報工作的內容,卻與之密切相關。2005年中國地震局長陳建民在回答記者對地震科普教育的現狀是否滿意的問題時說,從目前來講,我是不滿意的,因為我覺得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從教育的範圍,普及的範圍和深度,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說,1984年台灣海峽發生了一個7。3級的地震,廣東某地區離他們那兒很遠,充其量就是有震感,學校的學生往外面跑,踩傷、擠傷了上百人,死亡了三個學生,這就是比較慘痛的。時間過去了幾年,我國地震科普教育仍然嚴重不足,如果不是遇上大震,新聞媒體上很少見到有關地震知識的宣傳。應該利用各種媒體,採取各種形式,堅持不懈地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增強防震減災意識,了解地震常識,學習防震減災法規,掌握避險、自救與互救的方法,自覺提高建築物的防震抗震水平。只有防震教育深入到千家萬戶,才能使地震信息公開發揮理想的作用。
地震預報:無須爭論的話題 標籤: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