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讀史亂彈:趙云為何不被重用

讀史亂彈:趙云為何不被重用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眾所周知,趙雲乃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一員虎將。其早年即跟隨劉備,稱得上久經戰陣,功勛卓著。可是在使用和待遇上一直給人一種賞不稱功的感覺。令人頗為不解,也頗為不平。

  在使用上趙雲基本上沒有獨當一面重用過,劉備時期的大將,關羽長期守備荊州,佔據蜀漢半壁江山。張飛鎮守閬中,獨自面對曹軍大將張郃,馬超駐守梓潼、武都,黃忠則統帥一軍殺死夏侯淵,奪下定軍山。就連後起之秀魏延也被超擢漢中太守,劉封孟達還遠鎮上庸,只有趙雲除了早期當過兩天桂陽太守外,再沒有獨率一軍承擔方面重任的機會。在待遇上則更是無法言表。劉備稱漢中王時,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翊,護也,還是一名護衛統領性質的將領。而當時留任荊州的關羽官拜前將軍,假節鉞,總督荊州事。馬超左將軍,假節。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黃忠是后將軍,關內侯,連魏延都已是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趙雲與他們就官位而言,尚差着一大截。

  應該說,劉備還是一個知人善任的領導,為什麼會出現對趙雲的這種不正常不公正現象呢?細翻史籍(不是《三國演義》),我妄自揣測了以下幾個因素聊以解釋。

  其一,為人過於理性。過於理性就會讓人產生難以親近的感覺。初平二年(191年),時黃巾起義,本郡人推舉他率領義兵往投公孫瓚。時袁紹自稱冀州牧,吏民皆往從之,公孫瓚深以為憂。見趙雲來附,很高興,對他說:“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趙雲不客氣地回答:“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資治通鑒 卷第六十》)。在去投奔別人時還敢於承認是為了仁政,而不是私情上歸心,難怪公孫瓚聽后無話可說。每一個領導都希望部下做事情時要講求理性,因為有理性才不至於衝動誤事,可是每一個領導又更希望部下對自己的效忠是不講理性的,最好是一見傾心,最好是愚忠,不論領導做什麼,部下都是喜歡的都是服從的。關羽張飛對於劉備就是這樣的,大哥說什麼是什麼,從不考慮什麼是非對錯,所以“桃園三結義”才能流傳千古。而趙雲呢,給人感覺思想過於理性,對己對人都很講原則,有這樣的部下,領導總擔心自己會有什麼言行不當,引起部下思維考量,所以難於從心底親近,最多是良師諍友,不可能引為鐵杆親信。

  其二,常常犯顏直諫。過於理性就常常導致犯顏直諫。因為理性者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就忍不住要指出要批評。在劉備集團中,犯顏直諫次數最多的恐怕就是趙雲了。劉備進入成都取得四川后,準備將田宅桑園封賞給功臣們,眾情歡躍,惟有趙雲力排眾議,上書諫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後來孫權襲取了荊州,殺死關羽,劉備大怒,決定起兵討吳。眾臣勸諫無果。又是趙雲站了出來,明確指出征吳的不妥,“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襄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這兩個建議都可以說是有政治眼光的,但同時也都是得罪人的。前者傷害了劉備麾下眾多功臣的既得利益,犯了眾怒;後者則直接觸犯了劉備的個人情感,揭了龍鱗,劉備看在趙雲多年跟隨自己的份上沒有當面責備,但是心情相當不好,把隨後進諫的學士秦宓下了大獄。

  這還是惜墨如金的史書所記載的,那些沒有列入記載的我想會更多。同樣兩件事,諸葛亮就聰明得多,分封園田,史載不見他的片言異議,東征孫權,他也只是隨大流泛泛而言,沒有專門明確的勸諫,與其軍師身份明顯不符。

  其三,自身近乎完美。趙雲的為人,可以說是財色酒氣絲毫不沾,智勇德才樣樣不缺。他多次謝絕賞賜,可謂不愛財;佔領桂陽后,拒絕降將趙范饋贈的美人,可謂不好色;史上沒有看見他酗酒使氣的任何記錄。而長坂大戰,可謂勇矣,漢水退敵,可謂智也。財色酒氣不沾,德不可謂不高,智勇兼備,不可謂無才。然而,紅顏常常薄命,英雄總遭天妒。過於完美往往讓領導不能放心,因為抓不住任何短處可以制約你,不能象批評關羽剛而自矜、張飛暴而無恩那樣隨時教導,自然也就無法體現領導的高明和權威了。同樣,過於完美當然更會招致同僚的嫉妒和非議,這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可能還有一點,過於完美者沒有突出的缺點,換一種說法也就是沒有突出的優點,讓領導覺得怎麼使用都合適,怎麼使用也都不合適,乾脆,只有放在身邊吧,就象劉備之對趙雲。

  其四,出身平民。劉備的招牌就是帝室之胄,大漢皇叔,他的正統身份決定了他必須講究個人出身,而趙雲出身低微,最早只是個義兵頭領,這就難登大雅之堂了。僅舉一例。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其五,平衡關係的需要。領導用人是需要平衡各方面關係的。劉備手下,各種出身各種來路的人都有,要做到人人滿意談何容易!他必須拿出一個榜樣來做給眾人看。這個榜樣分量還要夠重。而趙雲正是最好的人選。跟隨自己早,在眾人眼裡是非常親近的;屢立戰功,特別是多次救過阿斗,這樣過命的私情不賞,更顯得劉備大公無私,再加上趙云為人謙和,適度打壓也不會引起反彈。象趙雲這樣親近這樣有功之臣都可以壓低安排,其他人再怎麼樣都不好說什麼了。

  最後一點,可能是我的臆想,基於趙雲和阿斗(劉禪)的關係和年齡因素(起碼比關張年輕),以及為人低調容易管理,不排除劉備想把趙雲留給兒子重用封賞。如果劉備封賞夠了,劉禪拿什麼施恩籠絡他呢?至於劉禪登基后,諸葛亮大權獨攬,啟用自己喜歡的新人如馬謖、楊儀、蔣琬、費禕,那就是劉備所無法逆料的了。

  就此幾點拙見,留待大家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