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斷言:“自莫里哀的《慳吝人》以後,不會有人再寫吝嗇鬼了!”的確,莫里哀筆下的阿巴公已將吝嗇鬼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巴爾扎克塑造葛朗台這一形象同樣贏得了極大的成功。作為塑造典型的巨匠,巴爾扎克以現實背景為基礎,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刻剖析人們的感情、慾望和各種行為的動因。因此,《歐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一個個豐滿生動,折射出法國大革命后資產階級的發展過程,具有極強的歷史性和社會性。
葛朗台是世界文學中著名的吝嗇鬼典型,他從頭到腳無時不刻不在算計着更多的錢,吝嗇是他的第一特徵。儘管他富甲一方,卻過着極為簡樸的生活,蠟燭合家使用一支,吃食按例分配,給妻子女兒的零花錢都想盡辦法盤剝。尤其是葛朗台臨終之際,他的整個生命退守到眼睛里,而眼睛依然在搜尋金子,“他一連幾個小時用眼睛盯着金幣,像一個剛剛有視力的孩子呆看着同一件東西”,“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邊,讓他親吻基督,他做了一個可怕的動作,想抓住十字架”。這一連串的細緻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吝嗇成癖的守財奴形象。
吝嗇僅是葛朗台聚斂財富的一種手段,作為一名成功的資產階級大商人,葛朗台精於算計、胸有城府並且心狠手辣。他的眼裡沒有感情,只有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他在生意上“算得和天文學家一樣精確”,在理財上“兼有老虎和巨蟒的本領”,對外談買賣時總裝得耳聾口吃,使人暈頭轉向,從而掩蓋其真實想法。對內他把親情踐踏地一覽無餘,女兒只是為他謀利的工具,面對兩家族對歐也妮的追逐,他只是冷眼旁觀,“我閨女誰也不給,我要利用這些傢伙為我釣大魚”,當他得知歐也妮將金幣全部送給了他的侄兒后,他大發雷霆,懲罰女兒每天只吃清水麵包,之後與女兒和解只是為了將女兒的繼承權控制在手裡;對待妻子像工具一般,毫不關心,妻子病重之際,他捨不得花錢為她請醫生,甚至不去看望她,最後只是因為害怕妻子死後女兒將繼承母親的財產才請醫生治療。金錢的世界里,沒有感情,沒有友愛,只有永恆的利益。
歐也妮,是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天使般的人物,她單純、善良,以一顆真心對待所接觸的事物。結識了堂弟夏爾後,她迅速墜入了愛河,懷着少女的純真照顧他、關懷他,為他布置房間,瞞着父親為他買白蠟燭和糖,為他準備家裡從未準備過的早點,當她得知他父親去世時,她情不自禁地為他流淚;夏爾急需一筆錢開始一個新的生活,歐也妮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全部積蓄拿出來給他,絲毫沒想過這一舉動將帶給家裡怎樣的震動,“堂弟眼下的困境使她忘記了黑夜和規矩,她的良心、她的執着和她心頭的喜悅都使她壯起膽來”;堂弟交給她的信物梳妝盒,她視若珍寶,睹物思人,被葛朗台發現想強行將其中的金板撬開時,她以死脅迫,逼父親還回信物。歐也妮的愛,深沉而大膽,熾烈且無私,多年以後,她依然活在無盡的等待里,“愛情告訴了她什麼是永恆”,然而,她的愛情沒有在等待里開花,夏爾在七年的蛻變中變得自私自利、面目可憎,隨意丟棄與歐也妮的愛情。歐也妮悲痛欲絕、心如死灰,但她的善良驅使着她為堂弟還清債務,挽回名譽,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歐也妮的愛是“真正的愛,天使的愛,為痛苦而生,為痛苦而死的高傲的愛”。儘管最後她仍過着葛朗台生前遺留下來的小器生活,但她創建的基金會、養老院、教會學校和公共圖書館贏得了普遍的尊重,歐也妮的虔誠和善舉將指引着她邁向天國。
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各有特點,善良軟弱的葛朗台太太、老實愚忠的拿儂、各懷鬼胎的克羅旭一家和德格拉桑一家、冷酷無情的夏爾·葛朗台……各人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洶湧里顛簸,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