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黨課講稿材料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存、發展、享受的空間和舞台;人們繼承了前輩創造的文明成果,開拓着屬於自己這一代人的嶄新事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任務、歷史課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領導全國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結論,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最新成果。毋庸置疑,以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誌,科學發展觀已經由一個政策型的理論觀點,上升成為對我們黨和國家起根本性指導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導當代中國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用科學發展觀提升我們全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版權所有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板書)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發展觀的問題至關重要。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果。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十分重視發展問題,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富強,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殫思竭慮、艱辛探索,有成功和經驗,也有曲折和教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實踐歷程,實際上就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進行探索的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並寫出了《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高擎起“發展是硬道理”的時代大旗。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進一步告誡全黨:“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要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強調全黨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不言而喻,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了一條關於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清晰的歷史線索和思想脈絡。
改革開放使我們經歷了里程碑式的體制變遷,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同時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物質財富與日俱增,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日漸成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濟快速增長,積累了相當的物質成果,社會整體福利的改進才有了現實的經濟基礎,社會全面發展才有了物質前提,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完全可以這樣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豐富物質成果后水到渠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綜合發展形成的思想產物。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後,我國已經從總體上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運行中,呈現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徵和矛盾。比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牢牢把握新的發展階段的特徵,切實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積極妥善地應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教學提示:此處主要談我國現階段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可列擺本地區或本單位存在的問題,也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一之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創立,不僅立足國內,而且放眼世界,正確借鑒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人類歷史上傳統的發展觀,普遍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
科學發展觀黨課講稿材料 標籤: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