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家可知道,什麼是十族?十族就是其門下的學生也算一族(從已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所以方孝儒的一家最後被誅連十族,總共算下來,被殺大小人等800餘人(共計873人)。與被燒死的紅蛇數目完全相同,這其中差了一人,這一個人就是僥倖逃過極難,在外運游的大兒子。
后改姓袁,隱蔽深山,以採藥為生。他的孫子叫袁黃,后改名叫了凡,留有一書,書名叫《了凡四訓》,又名叫《了凡的故事》,這本書值得推薦大家去看一看。了凡他生於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
還有一篇值得推薦大家拜讀的《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俞凈意他生於嘉靖四年,大了凡10歲。這兩部書現在都有電視連續劇,《了凡的故事》是23集,《俞凈意公遇灶神記》是8集,網上都有,太有教育意義了。我覺得這兩部電視劇是對人們心靈的洗禮,人格的升華。有時間大家可以帶領自己的家人、孩子一起觀看,它對我們孩子的成長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未成年人是祖國明天的希望,關乎着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這是整個社會都應高度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做家長的責任很重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教育及時,孩子是很受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而如今,由於現在的家庭教育普遍重識輕德,不重視家庭傳統的教育(如:孝道、溫、良、恭、儉、讓等),使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嚴重扭曲。我們做父母的,做師長的,做社會管理者的,能不深深地思考嗎?
胡錦濤總書記提倡的“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教育,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啟迪於聖賢教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溫總理在哈佛大學的喧講中又提到:“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
“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就是在追隨古聖先賢,為天地立心,為命生立命,為往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啊!所以培養孩子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一件迫不及待的大事啊!
家和萬事興,大至國家之強盛,社會之祥和,小至個人生活之幸福,事業之興旺,身體之健康,均有賴和諧的家庭為基礎。然而,家庭怎樣才能和諧呢?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之迷茫,為之煩惱,痛苦一生。這全離不開我們做母親的(女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舉止行為。
女人是世界之源頭!這源頭的水清澈了,不管它流淌到哪條河溪,它都可以洗滌凡塵的污垢,化解難以化解的堅固。是它滋潤了大地,蘊育了萬物。我們女人要正本清源!願我們今天在坐的每一位女人都是這源頭的一滴清泉。
那麼,如何正本清源呢?首先我們思想上要從克服兩重性做起,那兩重性呢?就是“虛榮心”和“嫉妒心”,這是每個女人都有的習氣、通病,包括我本人也是同樣。但是我們不能要!虛榮心是什麼?虛假的榮耀,是假相,我們要不得。要了它,你會為此“虛榮”二字而苦思冥想,追求攀比,產生物質慾望、拜金主義。由於思維的錯誤,就會鑽到牛角尖里去,而不能自拔,這就是有虛榮性的害處。
富在知足,貴在知退,這是古聖先賢的經驗啊!
再來看嫉妒兩個字,“嫉妒”二字是專門為女人製造的,兩個字都有女字邊旁。
女字旁邊一個疾病的疾字,讀嫉妒的嫉,也就是說,女人有了疾病她才會嫉,什麼病?錯誤的認知觀念,形成了心裡疾病。嫉妒的妒字呢?女字旁邊一個戶口的戶,戶口是一口子,就是自己,只想自己不想別人,個人主義,自私自利,心量小,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所以說這個嫉妒心和虛榮心我們是要不得的,要是犯上了它,讓你整個人生,做人、做事沒有順利可言。因為你的認知觀念錯了!所以我們要把它降伏了。
如何來降伏呢?那麼我們必須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育,“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也就是反問自己,檢討自己?然而,我們要把她人的優點放大了看,把她人的缺點縮小了看,不彰人短,不炫已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然而放下我們自己的功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放下自己的貪嗔痴慢(貪慾、嗔恚、愚痴、傲慢),放下自己的名聞利養(名譽、地位、利益),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當你放下了有限,你卻會擁有無限……,就會換來一顆平常心!人生就能做到不計較,不比較。然而去分享她人的歡樂,去幫助分擔她人的痛苦和憂愁。古人云:“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有了這份平常心,我們的人事關係、社會關係就會越來越暢通。
在這基礎上,接着再來學會人生的三大布施,你的前途將會一遍光明。
什麼叫布施呢?布施就是不求回報的奉獻。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布施對我們有無償的好處吶?財布施得富貴!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那怎麼就會得到這些好處了呢?其實它就是人生的大哲學、大學問,做人、做事的道理。
也就是當別人(近的是同事、朋友、親戚,遠的是社會)遇上困難的時候,你不求回報,用真誠心去幫助別人,用錢財去解決別人的困難或痛苦,這叫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那麼倘若你遇上困難的時候,你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因為你的行為,你的善舉動,眾人都看在眼裡,老天也看在眼裡,天庭無親,常與善人;人有善念,天必從之…當然,也有可能你的今生並沒有得到這份回報,那我相信,你的子孫後代一定能夠得到這份回報。你記住我們的老祖宗在《易經》中就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由於你的善良布施,你積的陰德在冥冥之中,你的子孫就會享用你這份福報,這是叫做明裡去,暗中來,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頭頂三尺有神明!這不是假話,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我在書中還讀到,劉備臨終寫給兒子劉禪的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啊!
《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竇燕山教育子女經驗的總結(也就是五子登科的來歷)。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時期人,他的老家是薊(ji)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薊縣(1976年劃歸薊縣,原屬河北遵化縣治),目前薊縣境內尚存竇禹鈞墓和碑。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竇禹鈞為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為人不好。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斗出,大斗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由於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子女。竇燕山也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竇燕山還在家裡辦起了私塾,延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總之,自那以後,竇燕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讚。
竇燕山心地善良。僕人盜錢二百千,擔心事發,具字將12歲的女兒賣給竇宅,以償負錢,逐遁去。竇燕山見小女甚憐,收為養女,成年後,為其擇配良婿並陪嫁二百千錢。正月初一晚,竇燕山游延慶寺,拾遺銀200兩、金30兩,等候多時,不見失主。次日,持遺金、銀復去延慶寺等候失主。竇燕山家業豐裕,經常救濟窮人。資助棺槨埋葬者27戶,資助陪嫁者28戶,資助做買賣維持生活者數十家,經濟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數計。
後來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後唐923-934,後晉936-940時任宰相)的侍郎曾賦詩一首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這裡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所以我們要懂“五子登科”並不是指新娘子陪嫁的新馬桶里放五個雞蛋就能五子登科了。他是一種表法,是提醒即將做媽媽的新娘子懂得如何培養、教育孩子,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能取得功名,能名登科弟(子孫的多少算不上家丁興旺,要能培養出聖賢之才,才是真正的家丁興旺)。
所以古人曰:留萬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住;留經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誦;不如積些陰德於冥冥之中留於子孫!
什麼叫積陰德,就是做了好人好事不為人知,不宣揚於外,它所積功德是一比百千萬。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這其中包括身、口、意、戒、見、利都要有善意。身,身和同住,在行業為上不侵犯別人,不觸及他人的利益、損人利已、傷害別人,做違法亂紀之事。要用身體去做好人好事、做善事、做社會志願者,這是相處的和樂。口,口和無諍,我們不出妄語、誑語、奇語、惡口、兩舌,在語言上和諧無諍,用我們的口來傳布人事、社會好的訊息,這是語言的親切。意,意和同悅,我們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有正念、正覺、正智、正思維,這是心意的開展。戒,戒和同修,在法律上人人平等,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就是法律的平等。見,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不搞分歧,這是思想的統一。利,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不多吃多佔,佔小便宜,這是經濟的均衡。
好的,再講法布施得智慧,什麼叫法布施呢?又怎能得智慧呢?也就是當你學到了知識,善的知識,對社會、對民眾都有好處的道理、學文、技能,那怕是一頂點善道理,一句好話,一項小技術,都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廣喧流布,受益於他人,這就是法布施。你有這個善主動,你就會得智慧。因為你自己首先要學習的呀!你體內要沉澱知識量啊!你才能廣喧流布,你才能為大眾服務,你當然就會生聰明啦,因為你比他人先學習嘛!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兒早逢春,這就是法布施對我們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