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是一個娓娓道來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讓學生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耐人尋味的教育,又能激發先生對蜻蜓知識的了解,對小動物的探究興趣,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時,我體會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關鍵語句,走近陶行知。

  上課伊始,利用舒緩的音樂,精美的圖片,激發孩子對蜻蜓的喜愛,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讀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划、悟。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與孩子們共同在這些靈動的詞語引領下走進文本、閱讀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並能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品味課文的細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識延伸,激發探究的興趣。

  學生默讀課文,通過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對話,說說對蜻蜓的了解。學生緊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並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識大比拼的環節,目的在於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麼叫蜻蜓點水…… 孩子們面前的圖片、資料和書中用鋼筆做出的有關蜻蜓知識的記號,讓我明白了,他們關於蜻蜓知識的了解並不比老師少。

  回顧課堂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時間把握不準。

  在上課時,由於緊張,總想使課堂的每個環節都展現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有失偏頗,以至於在教學第一環節閱讀課文,指導感情朗讀,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學時間過長,而導致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蜻蜓知識環節的第二教學時間顯得有些緊張。

  二、忽視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產生。

  由於我迫切希望課堂流暢順利,所以有時替代了學生的思維,都覺得這是教學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生成性資源的產生,讓精彩從身邊溜走,這主要在於我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以及當課堂出現意外花絮時我缺乏課堂機智。例如:學生在回答陶學生拉着孩子們坐在田埂上,他的體會是陶學生不顧形象。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實回想起來只要順勢引導,讓孩子體會一個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體會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耐心等,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的問題,一定能夠讓孩子口中生花!

  篇二: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一課看起來文字淺顯,學生一讀就懂。其實不然。就課題提問,可以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兩個問題:誰放飛蜻蜓?為什麼要放飛蜻蜓?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複雜一點了。從課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們的好朋友。這可以成為放飛蜻蜓的理由之一。那放飛蜻蜓還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師認為:因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飛蜻蜓;因為蜻蜓眼睛的本領大,所以放飛蜻蜓。我認為這兩點很牽強。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從課題入手,引導來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誰放飛的蜻蜓?孩子們有爭議有的說是翠貞,有的說是大家,其實就是當時的那些孩子們。那麼是誰讓他們放的呢?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怎麼讓孩子們放的?引導孩子去發現,陶行知是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們說的,不僅如此,還讓孩子們發現,蜻蜓的尾巴和眼睛不僅長得奇特,還有很大的作用。從介紹蜻蜓上,來告訴孩子們這個蜻蜓必須得放。孩子們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地開心,因為孩子他們捉到了蜻蜓,到最後他們心甘情願地放飛了蜻蜓。只是因為陶行知的方法好,真不愧是一個大教育家。再次深入,那麼,陶行知是怎麼讓孩子放了蜻蜓的呢?在這裡穿插寫法,讓學生明白,作者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了蜻蜓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篇三: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是一篇充滿情趣、富有啟迪意義的文章。對於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的意見並不統一,大多是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為重難點,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在細讀課文後,覺得將它作為教學的重難點並不妥。

  教學這一課時,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為主線,從而體現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由於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設計表格讓學生填寫蜻蜓的特點和作用,再讓學生思考省略號有什麼作用,蜻蜓還有什麼特點和作用。把預習時查找的資料填充進去,但僅限於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互相介紹蜻蜓。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說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着。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我出示了一張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說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陶行知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行知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陶行知,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最後集體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

  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總之,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