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
關於《地球的運動》這一內容的,鑒於學生還沒有學習物理對運動的相對性,以及相對靜止還不會,所以我採用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從現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轉。因此我的多媒體課件上用了視頻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課的知識點。 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以及彌補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識的生成不夠明確。在講解自轉周期時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識,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做融合還不夠,不利於學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應該注重知識的生成,讓學生不僅掌握知識還要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第二,部分學生的學習被動性仍然很強。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但是還是沒有把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據此我覺得我應該在今後的課堂上多多走動,特別是後面部分的學生,應該多督促他們把心思集中在課堂的學習以及互動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夠從容坦然。在本次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有點過度依賴於視頻,不是說對知識點的不熟悉而是內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錯,從而也難以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因此,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多花時間準備一下,不斷培養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從容的一面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每節課都能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收穫知識。
篇二: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
地球運動這部分知識,初中就已經接觸過,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層次的內容,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 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繫。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象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藉學生們的空間想象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這樣學生更容易直觀的去了解比較難點的知識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識記。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這樣理論聯繫實際,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當然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自己沒有想到的問題,這部分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的難點,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應該採取放慢速度,逐個突破的方法,而不應該急於求成,反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篇三: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
從去年開始,通過郭思樂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視頻中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課堂,什麼才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教學模式。於是我開始對生本教學進行嘗試與實踐。最初面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讓學生體會生本的快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就成為我備課的主題。
在09 年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的嘗試,但在嘗試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例如課堂秩序混亂,教學進度緩慢,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低等等,說實話我很快就要選擇了放棄。但是伴隨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進的地區學習經驗,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來越成熟,這似乎又讓我燃起了信心,並決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運學校能給我這樣一次機會,讓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於是,我把我學習到的經驗,一點一點的應用的生本教學中。起初學生不懂什麼叫生本,不知道怎麼預習,不知道怎麼上課,不知道怎麼去參與課堂的活動,於是我一步一步的讓他們認識如何去預習,並能有質量的完成學案,如何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分享個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確表達講解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在一步一步的鍛煉下,學生們逐漸了解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在同學們對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時,學校安排我上一節生本課,說實話,我心裡真是很沒有底,因為按照進度我正趕上高中地理難度比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 《地球的運動》,這節課是考試常考並題型多變的一節內容。之所以說它難,除了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之外,相關的知識準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經緯網的知識、立體幾何知識、日照圖的判讀、世界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生活常識等。
為了能上好這節課,我首先對本節課的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這一節課包括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徵以及各自產生的地理意義。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特徵搞清楚,是學習和理解整節內容的基礎。
本節課難點:一是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繫;二是理解地球運動是自傳和公轉的疊加運動,黃赤交角的產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斷。
對於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恆星日和太陽日放於小字活動部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於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
對於第二個難點,突破口在於地軸和黃道平面存在夾角,根據二者之間的關係,通過幾何運算,讓學生推算出黃赤交角的產生,進而明確直射點在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對於二分二至日的判讀,突破口在於先判斷二至日,后根據公轉方向確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和重難點之後,我開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在我設計學案時,有針對行的把本節內容劃分成六大塊,便於每個小組都能對其中一塊內容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第一個題板塊是關鍵詞解讀。因為地理每節課都有新的名詞出現,也只有把地理術語都能懂了,學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第二、第三個板塊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點。此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基礎,同時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關鍵。第四板塊討論黃赤交角的產生,以及分析研究黃赤交角發生變化時會引起什麼變化。第五板塊和第六板塊是本節課知識的升華,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說實話對於第五、六兩大板塊我在上課前還是心有餘悸,害怕學生沒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於是我在課堂小組討論的時候,非常關注承擔此部分內容的小組,但讓我驚奇的發現,孩子們在各抒己見和激烈論證后,竟然把這個最難理解的問題討論的一清二楚。
可以說這一節課下來,又讓我鼓起了對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張校長的點評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1、在小組分享成果時,應該更多的調動同學參與進來,同時,讓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學承擔起質疑其他組分享的成果的任務。
2、對於學案的預習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和理解。
3、更加大膽的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小組討論的力量。
以上是本節課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說生本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解決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學生通過自發主動的學習,在課前課後大量地查閱資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內化學習內容,自身去品嘗知識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無奈地“ 咽啃” 教師已“ 咀嚼” 好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近地理,喜愛地理這門科學,儘管生本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將和同仁們一起慢慢摸索,力爭使其較好地應用於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