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聽萬淑蘭校長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專題講座有感

聽萬淑蘭校長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專題講座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莫疑春歸無覓處,靜待花開會有時

  --聽萬淑蘭校長“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專題講座有感

  歲月的腳步,已經走進了深秋。就秋天而言,我是比較喜歡深秋這個時候的,這是一個絢爛而成熟的季節。在這樣一個季節,在“國培計劃”小語研修學習中,我學會了思考,收穫了成長。一周的培訓時間裡,有幸聽取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而郴州市一完小萬淑蘭校長無疑給每個學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執着的奮鬥歷程讓人佩服,先進的教育理念讓人感嘆,智慧的管理方式讓人溫暖······而我最難忘的卻是她在她的日誌中寫下的那一段樸實的文字:“時光無言,靜待教育花開。”

  “時光無言,靜待教育花開。”這是一種多美的教學藝術。白居易有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任何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也需要一種等待的耐心,更需要一種恆久的堅持。在弘揚、傳播教育之夢的征程上,教育的理想情懷,就是教育者以自己的生命狀態去喚醒、激活孩子的生命狀態,教育就是一片雲去推動那一片片雲,一棵樹去搖動那一棵棵樹,一朵花去催開那一朵朵花,而這一個過程絕對不是短暫的。要想讓每一個孩子如雲如樹如花一樣展現蓬勃的生機需要教育者去期待,去寬待,去慢待!

  可是很多時候,在教育中,在面對孩子時,我們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總有一種皇上不急太監急的憤怒。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使孩子朝着自己預期的目標前進,沒有辦法讓孩子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們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我們也經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恰當的判斷,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他們。著名教育學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說:“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他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他需要你對他這個具體的人而給予的幫助,即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也許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動能力(一種臨場智慧)。教育是慢的藝術。”

  大家對這三個孩子應該不會陌生: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痴,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着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這樣真實的事例證實了這一點: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着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在慢養中,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我們也應該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天堂,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還缺少一份等待的耐心!

  誠然,現在的社會講究的是“高效率”“高質量”“高速度”,教育教學也在提倡“高效課堂”。 人生苦短,爭分奪秒當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可是,從容不迫何嘗又不是一種大度和睿智的表現?有時,因為我們的腳步過於匆忙,我們會錯過許多的美好的時光。都說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帶給人的自然是美的享受,我們為什麼要讓美的享受轉瞬即逝呢?我們可不可以放慢我們的腳步,帶着孩子們一起慢慢的品,細細地想,讓他們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知識學生暫時不能夠理解,有什麼要緊呢?慢慢來,人的認識總是螺旋似上升的,今天不理解的,明天他可能就理解了,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畢其功於一役;在教育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有這樣和那樣的毛病,能夠馬上改了當然更好,但一時半會改不了也不要緊,我們可以慢慢觀察、靜靜守候,等待教育的契機。 “快”並不意味着“好”,“高效率”也不意味着“高效益”,好成績也不等同於好教育。急功近利,貪多求快,有時會嚴重妨礙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時間是需要珍惜的,但偶爾揮霍一把又何妨?效率當然也是需要追求的,但不也有“欲速則不達”、“慢功出細活”之說嗎?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着……” 秋日的暖陽里,朴樹的歌聲穿過耳畔,我彷彿嗅到了一縷縷純凈的芬芳。我想:“莫疑春歸無覓處,靜待花開會有時!”只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心存期待,心懷等待,那些花兒一定會燦爛的開放,他們會用一抹馨香,淺抒流年,為我們的教育生涯添上屬於他們自己的一抹色彩。



聽萬淑蘭校長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專題講座有感 標籤:當幸福來敲門 教人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