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公眾演講>慶六一關於兒童教育的專題講座

慶六一關於兒童教育的專題講座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國際兒童節,至此我們為大家製作了一個專題節目,主要就兒童的合法權益,權力與

  職責、父母對子的教育和責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對兒童的不良影響與大家展開討論。希望我們的這一節

  目能贏得廣大朋友的滿意,下面請看這一內容。

  第一: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責任。眾所周知,兒童的問題是全世界密切關心的

  問題,因為他們將是未來的建設者。塑造兒童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對兒童影響終生的是家庭

  ,這是由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和密切性決定的,而整個未成年期(即0~18歲)又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在

  父母的監護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尤為重要。一個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關

  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恆的教育則大不相同,一定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第二:應明確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職責。所有的父母都應該了解和懂得孩子們在生活中應有的權利和職責,

  以及所希望於孩子的是什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來,把認為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職責,以及

  對他們的祝願和期望列出。

  在長遠的目標中,父母撫養的孩子還應該是在社會中能夠起很好作用的人。他們應該和善,講道理,

  體諒別人,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獨立,自給自足,善於與人合作,與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於孩子的越清楚,孩子們對他們的職責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覆地和孩子交談

  什麼是你希望於他們的。有些父母的實際做法常常與他們所要求於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們期望孩子

  長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權,但在實際做法上,又不允許他們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並不需要的時候,還繼

  續不斷地向他們提出忠告。

  當你把你的期望告訴孩子時,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臨一個你提高了的標準,因為這種做法是

  盡善盡美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泄氣和不安。如有的父母,當孩子拿回家的成績單上都是A,只有一

  個B,他們卻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對一個B嚴肅地進行批評。

  要求盡善盡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評太多,總挑毛病。他們往往忽略孩子較小且積極的行為

  ,而集中於他們的不足之處。

  第三:父母應掌握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與溺愛型最危險。一位家長說:“我

  的性格比較急躁。當孩子犯錯誤而又倔犟不認錯時,我會上火,甚至動手打他,有時打得很重。事後看到

  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時心急氣盛,而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切記要冷靜、理智,要徹底摒棄“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陳腐觀念。

  溺愛則是殺人不見血的“家教安樂死”。被盲目的愛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膿瘡”也

  看得美如“桃花”,喪失了應有的教育判斷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於調控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向父母預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家教控制論的

  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發展像天上的浮雲一樣是不可控制的,那麼家都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就會失去應有的

  魅力。

  當然,家教控制應該是說服引導式的控制,不應該是壓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術,背靠家教理

  論,面對孩子實際,旁倚家庭關係,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父母對孩子的調控力產生於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給予孩子潛移默化影響,二是對孩子的訓

  練、管理和要求。後者也可以產生很大的調控力。父母每一項調控措施都應該以孩子的自覺行為為目的,

  以愉快接受為中介,力爭做到讓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於先使孩子產生自我約束力。許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給

  孩子買玩具之前,要求孩子愛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這種事先的要求和約定,可以使孩子產生自律力

  。偶有違犯,孩子自知輸理,一經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為“背信棄義”而受到父母的處罰,也會心

  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結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樹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關係著家教的成敗

  ,古代“曾子殺豬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言而無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輕

  易向孩子許諾,一經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實在無法兌現的,也要說明原因,爭取孩子的諒解,並與孩子

  協商,給予一定的補償。有布置,有檢查,獎懲兌現,說到做到,日久天長,孩子自然會感到父母言語的

  力量,而重視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總之,要讓您的孩子健康活潑地全面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應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際,作父母的,第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

  是營造一個能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家”。家庭是幼兒成長發育的搖籃,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頻繁的

  相互作用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生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在家

  長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

  在家庭中,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形成幼兒良好性格的基礎,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夫妻間的和

  睦關係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條件。”

  因為夫妻間的互相關懷、互諒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過程、參加勞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幼兒正是

  從父母之間的相互關係,從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開始他們認識一切人際關係的起步。在和

  諧幸福的家庭中,幼兒感到溫暖、快樂、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性格活潑開朗,易形成尊老愛幼、禮貌待

  客、善良誠實等優良品質。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糾紛不斷的家庭中,幼兒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缺乏

  安全感,歸屬感,甚至產生羞愧感,往往變得性格孤僻、膽怯或暴躁,對人冷漠,受到刺激就會擔驚受怕

  ,心靈受到創傷。這樣會阻礙身心的正常發展,嚴重的會產生心理疾病和身體發育不良。

  總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夫妻和家庭成員之間應互敬互諒,注重溝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財,

  互勉互助,營造一個整潔,安全的家庭環境,幸福、和諧的情感氛圍,讓幼兒在溫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

  長。

  第五:父母應成為孩子的榜樣。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家庭教育中則是“一日為父,終

  生為師”,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就是孩子的終生老師。不能因病換班,也不能指望告

  老還鄉,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平日被大家掛在嘴邊的“身教重於言教”這句很有見地的話,下包含

  着影響即教育的意思。無論什麼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一項教育要求不管有多麼正確,

  總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鞏固。有效的教育離不開時間的慷慨支持,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時間上的充分保證,因此,家長可以在掌握教育規律后,從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

  規家法以及父母與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兒的思想、情感、需要、習慣得到合理的引導和充分的發展,為

  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由於父母必須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參與社會競爭;一方面為教育與哺

  養孩子含辛茹苦,沒有一點犧牲精神是絕難辦到的,家庭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應無條件且積極的撫愛孩子。撫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獨特價值。撫愛包含對孩子特性的了解和

  懂得這些特性可貴之處。當你撫愛孩子時,會對孩子發展着的“自我”感到驚奇。在他們奇迹般的生活中

  ,他們的個性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盡心的撫育能促進孩子個性的形成。撫愛也包括承認孩子需要離開你

  ,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父親或母親對此珍惜,這種獨立將比較容易出現。

  第七:父母應無條件的積極照顧孩子。照顧首先意味着對孩子的思想、感受、行為等每一件事,以及對

  他發生的一切都感興趣。它還意味着給孩子的快樂,至少和你自己的快樂相等。孩子對待這種愛會產生一

  種想法:父母對我照顧得如此好,我也應當照管好自己。當孩子感到父母在關注他的快樂,他會更樂意接

  受父母的規定和管教。

  愛孩子不可溺愛、縱容、控制或者過分保護。你的愛,應該是對孩子的行動負責,而不要使孩子成為

  你們的中心。從早期教育開始,就要使他們知道,不但不能夠得到他們需要的所有東西,而且不論他們想

  做或不想做,都必須做規定的事情。父母的愛必須兼顧兩個方面,即要是無條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

  也要是堅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為獨立的有責任感的人)。

  人的兩種基本需要是,愛和被愛。可八到十歲半的孩子,會開始歸還你的愛。在為了別人的快樂這

  一共同目標下,人們彼此會出現一種相互愛的關係。在相互愛的關係中,把對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

  要一樣重要。給對方以愛和接受對方的愛同樣使人感到滿足。當然,一個孩子完全脫離自我中心,並具有

  成熟的愛,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應該顯示出他的愛,並能很好地處理好與他人親密的關係。的追求

  ,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泄氣和不安。

  第八:父母應注意外部環境,尤其是電視暴力影響孩子為人。不久前,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行為

  模式的精神病學家傑夫里·約翰遜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長達17年之久的研究項目:對受試者看

  電視的時間進行詳細的統計。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具有說服力的

  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發現,處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如果超過1小時,其成年後產生暴力

  傾向的可能性將增加1倍。

  傑夫里領導的研究小組對707名兒童(絕大部分是白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剛開始時,受試者還只

  有1~10歲。在17年當中,這些兒童一直在接受各種測試和調查。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和詳細的

  統計發現,年齡在14歲左右的少年兒童如果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當他們長到16歲時,有

  5.7%的人有過激行為;平均每天看電視時間在1~3小時的上升為28.8%。研究人員還對平均年齡為14歲左

  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別進行了統計。對於男孩子來說,平均每天看電視不超過1小時的,成年後只有8.9%

  的人會有過激行為;每天看電視在1~3小時的,成年後有32.5%的人會發生過激行為;而每天看電視3小時

  以上的人發生過激行為者佔45.2%。對於女孩子來說,發生過激行為的比例分別為2.3%、11.8%和12.7%。

  此外,童年時期存在被忽視、家庭收入低、父母離異等問題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歡藉助電視來

  消除煩惱。所以,他們看電視的時間更長一些。

  傑夫里指出,60%的電視節目都帶有暴力內容。美國心理協會的統計數字錶明,美國平均每小時的電

  視節目中就有3~5個暴力鏡頭,這對於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有所區別,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響尤

  為明顯。

  研究人員認為,兒童長期在電視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場面會漸漸感到麻木,習以為常。不僅是電視的

  暴力內容會使青少年產生暴力傾向,長期沉迷於電視還會影響兒童的交往能力,以至於當他們與別人發生

  衝突的時候,不能妥善處理。他們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儘管我國的電視節目內

  容與美國不同,但是家長仍要設法把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限制在1小時以內,同時對兒童看電視的內容

  要有所干預,不能聽之任之。

  正值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我們向所有小朋友表示衷心的祝賀,祝他們生體健康,節日快樂。



慶六一關於兒童教育的專題講座 標籤: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從哪裡來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