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電影甘地傳觀后感

電影甘地傳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電影甘地傳觀后感(一):愈平凡,愈偉大

  因為上了一堂關於love主題的英語課,當英語教授在講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語說一些關於愛的故事時,在我的腦海里忽然浮現出了一些人,印度聖雄甘地,中國的聖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說到愛我想不單隻是愛情友情親情,還有一些愛被我們稱為大愛。那是一種對全人類的愛,超越了種族,膚色,狹隘。

  電影《甘地傳》講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講述的就是甘地從倫敦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到南非最後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來是一名律師,卻處處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種族問題。他被白人稱為印度阿三。

  新約上不是說:"敵人打你的右臉頰,左臉也讓他打"我常想到這句話,我想這個可能是指,人必須有勇氣,願意接受打擊,多次的打擊,以證明自己不還手但也不退讓,這樣做就能喚起人類的本性,減少對方的恨意,使對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

  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為此他經常以驚人的意志去抵抗敵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遠都不會使他屈服,他忠誠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執着與堅持會離神越來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懲罰。

  當我絕望時,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如此。——甘地

  在甘地的心裡,包含着一種對全人類的悲憫,他不恨暴力而兇惡的英國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語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內心裡懼怕而恰恰是因為他足夠勇敢,足夠的寬容。容得下人類一切的恨意,狹隘,自私,恐懼。影片中甘地曾經兩次絕食,就是因為憤怒的民眾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們以牙還牙,互相傷害。甘地很自責,他當面向群眾認錯,並且以絕食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來感悟紅了眼的印度民眾。其實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場上,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感悟民眾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對他的稱呼,他就是一個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對強大的英國時感到絕望,是什麼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實現了印度的獨立?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唯有真理和愛不可戰勝。

  我知道,物質享受不能帶來幸福,即使是20世紀的物質享受,而是來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為。——甘地

  歷史發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早已不是那時的世界,20世紀是甘地說物質享受並不能帶來幸福,而今的我們還依然堅信着嗎?雖然在我們看來甘地很像一個禁慾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該承認一下,幸福不是我們用物質的充盈去填滿慾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們被很多人愛着,而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愛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為我是被人稱讚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為。這就夠了。

  電影甘地傳觀后感(二):觸摸人類最高尚的靈魂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獲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惡棍,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終究會失敗。好好想想,永遠是這樣。——《甘地傳》

  引言:影片簡介

  這部史詩級的影片講述了聖雄甘地偉大一生:從甘地作為律師赴南非遭歧視而決心鬥爭開始,甘地奮鬥一生,直至被極端分子刺殺。上映於1982年的影片《甘地傳》一舉獲得第五十五屆奧斯卡八項大獎,其中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為英印混血兒,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備,十分出彩,尤其是絕食時那渾濁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對白、音樂、服飾等設計也皆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禮那場戲動用了30萬群眾演員,其中約20萬人為無償參加,可見甘地影響之大。

  一、又一位偉大的法學院逃逸者

  在法學界,常常喜歡將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偉人稱為"法學院的逃逸者",如果試圖把他們列在一份名單,我們不僅將會發現難以窮盡,而且將會為列入此份名單的許多人震驚不已,而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無疑是這份名單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這個

  甘地早年衝破家族阻撓,遠渡重洋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求學並取得律師資格,然而回國后在孟買的執業卻十分艱難,似乎註定他不屬於法律帝國。但法律帝國卻為他開啟了另一扇門,1893年二十四歲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辦案,但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嚴重的英國殖民地,獲得大英帝國律師資格的甘地卻因為是有色人種被驅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頭等車廂,意氣風發的甘地受到如此奇恥大辱后,他開始對自己曾經崇拜的大英帝國產生懷疑。於是,他決心與僑居南非的印度人為爭取平等權利而鬥爭,二十一年的鬥爭就此開始。

  為了反對南非殖民當局要求印度人出門須帶通行證的政策,甘地帶頭焚燒通行證以示態度,卻遭到當局軍警的阻撓與毆打,令人驚訝的是,鮮血直流的甘地沒有暴力反抗,而是繼續焚燒——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開始萌芽。甘地深入群眾,對群眾宣傳,運動逐漸形成聲勢。但在南非的鬥爭是艱難的,甘地為此多次被捕入獄,但並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他主張說:"人們應該為了他們的信念隨時準備進監獄,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戰鬥".在運動中,甘地逐漸學會"掌握"群眾的方法,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

  而最可貴的是,甘地始終身體力行,深入最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親自參與和平示威遊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漸成熟。不過,這種忍受暴力的主張也曾受到很大質疑,但甘地與其信徒用實踐證明其是可行有效的,並最終獲得了勝利。他在一次演講談道:"只要我們堅持,他們奪不走我們的尊嚴……他們可以殺了我,但他們得到的只是一具屍體,而我絕不會屈服,讓我們以神的名義發誓,絕不向此法律屈服!"這裡,顯然還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學教育經歷使他能夠更深刻的體悟到"惡法非法"的古老法理。

  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時實際上仍然對英國抱有幻想,他希望作為一名大英帝國的公民,能夠擁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利,所以在遊行示威時,他帶領群眾高呼:同樣的國王,同樣的法律。然而,接下來殘酷的鬥爭現實無疑將打破他的幻想。

  南非的見聞與實踐不僅使得甘地逐漸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確了印度人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其一,是種族平等問題,此點毋庸贅述。其二,是森嚴的印度等級制度引發的賤民問題、男女不平等問題。在南非期間,甘地高級種姓出身的妻子不願在甘地主辦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區打掃廁所,她認為那是賤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卻說:"當你清洗廁所時,你會發現它比法律更重要——勞動無貧賤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後來才意識到的即宗教矛盾問題,這也是甘地生命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

  1915年,甘地踏上歸途,等待他的將是更加艱苦而偉大的鬥爭!從此,世界與歷史可能少了一位優秀律師,卻多了一位被譽為"聖雄"的偉大自由鬥士。

  二、印度的巴布(父親)

  甘地在南非的事迹傳到了印度,因而當再次踏上故土時,他受到了國家英雄般的歡迎。但他很快就發現:印度對自己來說就是外國。的確,出身婆羅門貴族的甘地闊別故土多年,印度對他來說實在陌生,於是他決定乘火車去認識真實的印度。回到印度的甘地脫下西裝,穿上簡陋的印度平民衣服,與一般平民坐在三等車廂上觀察與感受古老的印度:在悠久文明與殖民統治的歷史碰撞下,印度到處是觸目驚心的貧窮與深重的苦難……

  在對印度有了深刻的認識后,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資產階級不過是借自由之名取英國而代之,代表印度的不能只是新德里和孟買,因為印度有70萬村落。接着,在甘地的努力下,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國大黨逐漸從一個代表少數上層人士的黨派,成為一個擁有較好群眾基礎的黨派。

  在印度,甘地過着苦行生活,嚴格踐行仁愛、默想、素食、禁慾等思想,並深入疾苦百姓群眾中間:要想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就要像他們一樣生活。於是,甘地吃穿住行從簡,簡單到無以復加,並堅持長期勞動——紡織。

  1919年,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甘地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儘管甘地一再強調非暴力,但在當局鎮壓下還是出現了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對此十分不滿,便宣布暫停運動:"或許我錯了,印度人沒有準備好,我從來不主張暴力。"這時,國大黨的其他一些領導人並不願因此放棄良機,試圖勸說甘地卻無果而終。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行為指導內容,即不僅不能主動使用暴力,而且不能因為遭受暴力而進行暴力還擊,這對於常人來說實際上很難做到,遑論群情激奮的人民群眾。

  這種主張,在世界範圍看,也是極為罕見的,相反還不乏革命者故意激怒當局以暴力鎮壓引發群眾暴力革命的事例。正因為如此,甘地的此種主張不僅受到一些印度人的質疑,而且受到國外的質疑。這種質疑在我看來,實際上是不理解甚至無法想象,從文化傳統看,至少大多中國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主張。而後來一位來自西方的記者對甘地表示:"我很難理解這是20世紀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歷史卻證明了此種方式的有效性,甘地帶領印度人民以一種幾乎完全和平的方式進行鬥爭,避免了大規模流血衝突,並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這在世界史上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奇迹!

  關於非暴力思想的內涵,影片藉助一位作演講的甘地信徒之口進行了深刻闡釋:"如果我們還擊,我們就是破壞者,他們就成了合法者;如果我們不還擊,他們就是破壞者,神與法律站在我們這邊,我們要有承受其憤怒的勇氣".似乎是為了將這樣一種理念進行最深刻、最震撼的闡釋,影片在該演講后再現了殖民當局對集會群眾開槍屠殺的慘案。

  慘案發生后局勢進一步惡化,殖民當局被迫與甘地等人談判,此時甘地明顯已經拋棄幻想而具備了民族國家獨立意識,為反駁英國殖民當局"印度離不開英國"的謬論:"你們(英國)應該認識到,你們是在別人家做主人……世界任何人寧願一個自己的壞政府,也不要一個外國的好政府。"此時,印度面臨的另一重大問題也逐漸浮現在甘地面前:印度內部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矛盾——成為殖民當局"印度離不開英國"謬論的依據:保護作為少數派的伊斯蘭教。甘地對此雄辯的指出:"世界上很多國家內部都有少數派,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接着,甘地又領導了"食鹽長征"等多次運動,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因憚於使威望日盛的甘地成為印度的殉道者和其他的考慮,當局始終沒有迫害或者殺死甘地。1940年代初,獨立運動出現轉機,英國在壓力下被迫作出退讓,邀請甘地前往倫敦參加有關印度獨立的會議,受到一些英國人乃至西方人的追捧的追捧。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們希望趁勢給予當局壓力以儘快獲得獨立,但甘地卻不願趁人之危(二戰爆發),他覺得這也是一種還擊。他認為,印度與英國同舟共濟多年,希望送別友人一樣送別殖民者——此種對待奴役自己民族數百年的殖民者的態度實在難得可貴,因而可以看出非暴力思想中還應當包括一種博大的寬容:"你們最終一定會走出印度,因為十萬英國人無法控制三億五千萬印度人,如果印度人不合作的話,和平的、不合作的、非暴力的措施,直到你們離開。"

  經過艱苦的努力,1948年1月印度終於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甘地也被譽為"印度國父",印度人民親切的稱他為"巴布(父親)".

  三、世界的聖雄

  二戰結束后,末代總督蒙巴頓到任,印度終於獨立在望,但英國殖民者卻包藏禍心企圖分裂印度。而印度內部的教派和權力之爭也驟起,曾經攜手對外的兄弟的合作之路終於還是走到了盡頭。

  甘地對伊斯蘭教領導人吉納明確表示:"二者(兩教)如印度的左右眼,沒有主奴之分。"但伊斯蘭教派卻仍擔心印度教將會奴役伊斯蘭教,並強烈質疑甘地的理想主義,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伊斯蘭教民眾占多數的地方獨立為巴基斯坦,其他地方則獨立為印度。

  為了防止印度分裂,甘地向吉納作出重大讓步,同意由其牽頭組閣,並可任命伊斯蘭教人為閣僚——然而,作為多數派的印度教卻決不允許如此讓步,因而不顧甘地反對,甚至在多地發動暴力襲擊。吉納道出眼前的嚴峻現實,他對甘地說:"由你決定,你是要獨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是印度的內戰?"結果印巴分治,曾經的兄弟分道揚鑣,而兩教的暴力血腥衝突卻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多地爆發。不戀權力而未進入政府的平民甘地最終因無力阻止印度分裂而肝腸寸斷。

  關於教派衝突,影片也在後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為我們再現這了一讓人痛心而唏噓場景。1947年的印巴邊境,兩教人民相向而行走向自己選擇的國家,卻爆發了大規模衝突。整個印度陷入了教派仇殺中,印度政府陷入無奈。甘地為了平息衝突,主動住進加爾各答的伊斯蘭教徒家裡,卻引起印度教徒的極大不滿,甚至有人高喊:殺死甘地!78歲高齡的甘地選擇再次絕食,甘地身體越來越虛弱的消息傳開后,奇迹發生了:兩教民眾放下仇恨轉而關心甘地的身體健康,當地伊斯蘭教領袖前來承諾會要求本教教徒放下武器回家,但甘地仍不停止絕食,他希望徹底結束衝突。兩教民眾擔心甘地因此而死紛紛便紛紛請願,有人甚至到奄奄一息的甘地面前懺悔——最終殺戮停止,兩教派到寺廟發誓不再攻擊對方,甘地停止絕食,一場血腥的教派仇殺終於停止,加爾各答恢復了的寧靜,整個世界為之側目。

  事實上,絕食是甘地踐行非暴力思想的另一重大方式,早在印度獨立運動期間,他就多次使用此種方法。由於一次遊行運動再次導致流血衝突,甘地力主暫停:"如果用謀殺流血換得自由,我寧可不要。"但局勢已經超出國大黨控制,甘地遂決定以絕食懺悔自己挑動此次運動——造成了多名警察死傷,直到在全國風起雲湧的運動因此停止。通過個人絕食的方式,達致左右人民行為的目標,實在是一種奇迹。從中也可以看出,甘地的和平非暴力理想信念,更體現了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絕食雖是一種無言的表達,卻勝過千萬語言。而絕食作為和平表達政治訴求的方式,也成為現代社會活動家常用的方法,應是受到甘地的重大影響。

  1948年1月13日,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的甘地再次宣布絕食,以平息首都新德里教派衝突並使得印度政府交好巴基斯坦,最終艱難的再次取得成功,卻引發極端團體的不滿。1月30日,正當甘地得到吉納歡迎,準備徒步前往巴基斯坦以平息衝突之際,甘地卻遭到印度教極端分子刺殺,人類最偉大的靈魂就此離開世俗世界,聖雄也一定進入了天堂——1915年,印度詩人泰戈爾尊稱其為"聖雄":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結語:觸摸人類最高尚的靈魂

  甘地一生奮鬥,無怨無悔,死而後已,他帶領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走向自由獨立,解決了三大問題的第一個。而對於宗教引發的暴力衝突問題,他不顧衰弱的病體進行絕食以平息矛盾,但終究不能解決——印巴之間的宗教衝突上升為國家衝突——由於克什米爾、東巴等諸多問題,印巴兄弟爆發了三次戰爭,至今兩國關係仍然緊張。至於印度的平等問題,更是其陰霾,久久在締造古老文明的恆河上空揮之不去。歷史,需要印巴人民在甘地精神影響下走向新的進步!

  頗為慚愧的是,之前對甘地一直是一種熟悉的陌生,觀影之後,我又查詢了許多關於甘地的資料,了解到更為真實、全面的甘地,我深深感到一種觸及靈魂的震撼,久久不得平靜。這裡只舉一例,世人皆讚美國國父華盛頓高風亮節,然其在平民甘地面前恐也黯然失色,就這一點而言,歷史上多少領袖不得不為之汗顏!

  20世紀是人類歷史最日新月異的時代,而戰爭、罪惡與和平、進步相伴而生,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均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在這個弱肉強食、物慾橫流的時代,甘地無疑是一個"異類",但這可能也是他為什麼成其偉大的根本原因。是的,風雲變幻的20世紀造就了無數偉人,但其一生能真正堪稱高尚靈魂的可能卻不多,而甘地則肯定是這極少數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最後,對於這個人類高尚的靈魂,我想,影片在甘地葬禮上的那段報道詞可能是最好的評價:

  這個盛大葬禮的死者,死時和他活着時一樣。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財富,沒有任何的財產,也沒有任何的官銜。聖雄甘地,既不是軍事將領,也不是地方長官,也沒有任何的科學成就值得誇耀,也不是一位藝術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貴人,在此齊聚一堂,向這位綁着腰纏布的棕膚色小個子致以最後的敬意,他領導印度走向自由,誠如馬歇爾(時任美國國務卿)所說:"聖雄甘地,是人類良心的代言人,他使得謙遜與真理的力量,能夠戰勝帝國。"愛因斯坦說:"後代子孫將無法相信,世上曾經活生生的出現過這號人物!".



電影甘地傳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