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猶太媽媽培養富豪手記》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 如果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良弓無劣箭,父母應給孩子指出射向智慧人格的高度。別因為多伸出的那隻腳,衍生了孩子的平庸。"——
在拿到上海猶太母親寫的培養富豪手記的書的時候,我懷着急切的心情想看看這本曾經在網上熱傳,已被傳為佳話的猶太媽媽的教育經。曾經看過的都是它的摘錄,當我心潮澎湃的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心中一次一次泛起波瀾。很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夾雜着激動、急切、興奮、慚愧……
猶太媽媽沙拉,是一個在上海長大的猶太人。他的父親為了躲避二戰浩劫,逃離蘇聯,來到中國上海,並客居在這裡。沙拉的童年夢也是在上海開始的。可是隨着父親的突然去世,她的甜美的童年頃刻間化為烏有。身為猶太後裔的沙拉緊接着又遭遇了"文革"的劫難。堅強的沙拉用頑強的毅力生存着,並且用樂觀的態度自食其力,並且在中國結婚,生兒育女。
沙拉的婚姻並不幸福,在結束了中國的這段婚姻之後,她做出了一個大膽而睿智的決定。作為一個婚姻中失敗的妻子,沙拉用堅定的信念卻成為了一個偉大而成功的母親。
沙拉不是一個高學歷的媽媽,但是卻是一個學習型的媽媽。她聽說猶太人的教育觀享譽全世界, 因此帶着和所有父母一樣,對於子女愛的教育中的困惑,沙拉帶着三個孩子毅然離開了條件優越的上海,移民到了以色列。
剛剛移民到以色列的沙拉還是像在上海一樣,像所有的中國家長一樣無微不至的伺候着孩子們,依舊做孩子"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沙拉的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孩子們考上大學做什麼都行。可是在後來與鄰居的交往中,被鄰居發現了她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留情面的批評,告訴沙拉: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會養孩子,生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養孩子則是另外一回事。
"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時間、精力全部教給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見得終身幸福。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謀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到目標以後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才會有從容的晚年,孩子才會收穫成功的人生。" ——
剛剛到以色列,沙拉全家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靠賣春卷為生計的沙拉,在每天勞累了一天後,還要做各種家務。當鄰居指出她的問題后,沙拉開始嘗試讓孩子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當孩子們能夠接受小劑量的家務之後,沙拉大膽的在家庭中進行改革,開始對孩子們實行有償機制,孩子們不但沒有抵觸,而且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之後,孩子們從生活當中摸索到了經驗,勁頭十足而且學習上也更加刻苦,樹立了生活的理想,培養了責任感,同時也學會了互相尊重。
在以色列生活一段時間后,沙拉認識到自己曾經在教育中的錯誤,如夢初醒。在以後的跟以色列朋友的不斷交往中,沙拉不斷地看到自己教育中的問題,發現現在的中國父母都是把孩子捧在手裡,含在嘴裡,不知不覺的對孩子的愛變成了失去理智和感情用事。實際上這是以愛的名義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對孩子的摧殘。以愛的名義過多的牽連與束縛,最終成了孩子的監牢。 同時,沙拉深感以色列的教育機制下的孩子獨立、自主、頭腦靈活,越是家庭環境優越的孩子,家長越會從小磨練他的意志,教給他們生存的技能,而不會因為家庭的富足而提供給他們優越的生活條件。以色列的家長不會像中國比較富裕的家庭那樣,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背離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初衷。更讓沙拉感到中國父母超量滿足孩子慾望的同時,家境普通或拮据的也在超前滿足、及時滿足孩子的慾望是多麼的害孩子!
家庭教育改革后沙拉的三個孩子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孩子們不僅不再依靠媽媽事無巨細的伺候,還分工明確的輪班為家裡其他人服務、做家務、主持家庭會議,更在家庭的勞動中學會了互敬互愛,孩子們還在幫沙拉賣春卷的過程當中培養了猶太人特有的經商意識。
作為一個有堅定意念的母親,沙拉細心、耐心,不斷地向以色列的鄰居和朋友學習、改進。其中也參雜着不忍、糾結、心疼,也咬牙挺過了在中國父母的角度看起來比較心狠的一些教育過程。其中對我印象深刻並且讓我潸然淚下的是她對小女兒"妹妹"在參軍過程中,對於環境的惡劣而引起的情緒變化所做出的"狠心"的回應,及作為一個有堅定意志的母親給出的鼓勵。
以色列凡是年滿十八至二十九的男性公民和十八至二十四的女性公民都要應徵服現役。小女兒妹妹是在家裡的經濟條件已經好轉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相對比較嬌氣一點,對於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沒有機會實踐的理論上面而已。所以在服兵役時,集訓的幾個月遇到的惡劣環境加之教官幾乎不近人情的嚴謹,讓妹妹不時地打退堂鼓和打電話跟沙拉抱怨。作為母親,沙拉也有過心疼,但是作為有堅定決心的母親沙拉卻沒有心軟。她覺得她不能做女兒的拐棍,她能給女兒擦一次眼淚,但是卻沒辦法給女兒擦一輩子眼淚。沙拉耐心的開導小女兒,並且跟教官進行了溝通,表示堅決不會放棄這個讓女兒吃苦的機會和共同努力的態度。
"生存,絕不僅僅是知識和睿智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韌性和毅力的較量。" ——
在以色列,無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不會對小孩嬌寵,大人們都會有意識的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去體驗,去遭受人為地艱難,來磨練他們的意志,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適應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以色列的富爸爸還會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去接受意志教育,不過這些貴族學校可是有別於我們中國的養尊處優的貴族學校。富爸爸們希望通過環境的磨練,去除孩子身上的嬌氣,以能吃苦為榮,樹立合乎自然的價值觀。這些是猶太的教育傳統,孩子長大以後受益匪淺。
深切體會到了猶太生存教育的精華,讓沙拉懂得為什麼猶太人無論漂泊於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如魚得水的發展事業。在有償機制與教育改革下,沙拉了解了三個性格不同的孩子們的處事方法,發現他們各自的長處,用猶太人的觀念培養了孩子們的經濟意識,並且更為孩子們今後的事業打下堅實牢靠的基礎。
十年的跨國教育和生活,沙拉的孩子都已經長大成才,孩子們送給沙拉的一段話讓沙拉倍感安慰。他們這樣說:"人生就像一個旋轉樓梯,當你轉回原來的方位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所在的高度變了,過去與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從以色列到中國如此,從中國來到以色列也是如此。這都要感謝媽媽智慧的、理性的愛,教育我們學會做人,學會負責,學會生存,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受益匪淺。"
在沙拉六十歲生日之時,大兒子以華送給沙拉一把汽車鑰匙,讓她以車代步不要再那麼辛苦。二兒子輝輝送給沙拉一把別墅鑰匙,希望全家人都可以在一起其樂融融。小女兒妹妹還在上大學,說將來一定要送給媽媽一把裝滿珠寶的保險箱鑰匙。
以華在以色列服完兵役后,通過嚴格的考試成為以色列政府的勞工部官員,在而立之年他想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新的挑戰,轉行進軍鑽石領域。
輝輝的人生是最精彩的。他曾受到微服私訪的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的青睞,在情報部工作。後來獲得世界鑽石之都,特拉維夫頂級鑽石公司老闆的賞識。其實在讀大學時,他就已經是上海灘的鑽石小猶太。後來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完美切割鑽石生產商合作夥伴,在三十歲前,成為世界富豪。
妹妹在服完兵役后從一個愛抱怨、愛哭鼻子的女孩,變得越來越有承受力和忍耐力。中國的世博會前夕,她從以色列打長途給沙拉,主動要做世博會的義工。妹妹未來的目標就是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沙拉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及情緒變化,通過講故事、講道理、激勵、談心、家庭會議等等辦法,把猶太人的教育精華融入到了曾經在中國生活過的孩子們的生活中。這不得不讓我們這些把孩子養在蜜罐中的家長們感到慚愧。
世界上的太多傷害都是以"愛"的名義做出來的,在我們中國,很多家庭都是把一切都給了孩子,為孩子犧牲一切,更有的家長越俎代庖地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力、沒有人生坐標和獨立思想。 從小受到的溺愛讓孩子們不愛動腦,就連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找對象、選工作都要家長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安排好。所以造就了一批不堪一擊的"草莓族"和"啃老族".
猶太媽媽的教育手記讓我懂得愛孩子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天性,但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愛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結果也會有天壤之別。
當我用飽含激動與慚愧的心情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對於愛孩子的我,自問以往對待孩子的"愛"是真正的愛嗎?對於我們天天都是無比呵護孩子的這些家長來說,我們真的會愛嗎?我們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能讓孩子堅強的面對他以後的人生嗎?對於孩子我們是不是給的太多了?是不是把孩子本來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全包辦了?我們所謂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能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嗎?庇蔭下的孩子將來能真正幸福嗎……
一本上海猶太母親培養富豪的手記,讓我對這位智慧的媽媽產生由衷的敬意!更讓我反思以往對孩子的教育之路!
有感於《猶太媽媽培養富豪手記》 標籤: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