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讀後感(一)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這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能力、、、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裡,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麼,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自己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讀後感《《愛與自由》讀後感》。即書中提到的"愛的能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着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發揮和擴充自己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能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能力。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與自由》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愛和自由》讀後感(二)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了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人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為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幹,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別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為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為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才不會痛苦。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如果我們了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兒童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他一定會成為人才。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一旦遭到破壞,他整個發展都不會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以上文字摘自: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愛和自由》
愛孩子需要學習,學習用正確的科學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後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一個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觀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觀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又如何偉大傑出呢?除非這個人改變這種觀念。
看完以後才深深的發現,我們當下所學的"教育"是多麼的不着調,我慶幸自己沒有用以前所學的所謂的本領從事着這樣一份神聖的職業。孫瑞雪老師在書中一開始就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這是人類社會的通病。我們必須通過看書學習吸收好的教育觀念,觀念重於方法,觀念決定教育走向。
在幼兒園裡,有很多老師喜歡不鬧乖巧的孩子,最好那個孩子是坐在那裡不動,不打擾你工作的。可是,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兒不動的,這是一個老人的狀態。一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一個是將要落下的太陽,兩種對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生命剛剛開始,而另一個生命則快走到盡頭。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樣的狀態。兒童出生後有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兒童沒有一秒鐘會放棄這種發展,所以活動中的兒童是最正常的兒童。
對於中國一窩蜂的加強兒童素質教育問題,從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期學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才是最重要的。對兒童來說,掌握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人生命中的頭六年如同黃金一般的貴重。很多家長把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希望所有的家長和教師都能做到像泰戈爾詩中描寫的那樣: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與自由讀後感(三)
近段時間仔細品讀了園裡推薦的書目------孫瑞雪老師的《愛與自由》一書,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複雜萬分。就像書中所說: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快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曾幾何時,當我成為一名幸福的母親時,同所有母親一樣,我希望我的寶貝能夠聰慧過人,帥氣十足,甚至奢望他能夠成為一名神童。由於工作關係,我沒能在孩子的幼兒時期陪他度過精彩的每時每秒,當他升小學了,我認真的告訴他:一節課40分鐘,課間10分鐘,你要……"蠻以為幼小銜接的注意事項都給他說清楚了,但是沒想到我和孩子從此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這是怎麼了?
自從我進入幼兒園成為一名幼兒教師,逐漸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錯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不是孩子變得可怕、陌生了,而是我從來就沒有走近她、了解她,我們口頭上經常說要愛孩子,什麼是愛?愛的方式、愛的方法、愛的含義、愛的方向、愛的…太多的愛讓我迷惘了。
作為母親,我錯過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東西,作為幼兒教師,我不想再錯過學生們寶貴的成長足跡了。我希望《愛與自由》能夠給我更多的幫助。
一直聽說:"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了什麼,他就會顯現什麼。"但當我打開書的第一章節時,卻看到:"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這兩種觀念是相衝突還是相依存?帶着許多的疑問我開始了這次閱讀。
當今的許多家長,對孩子關愛倍至,願意為照顧好孩子而放棄一切,但是她們只注重的是幫助孩子做什麼?指導孩子該怎樣做?有時外出看到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着寶貝在戶外玩,你往往聽的最多的是:寶寶,不能碰着個,這個危險;寶寶,不能去那邊,那邊危險;寶寶,不要摸這個,這個太髒了……孩子就像是個小木偶,被指揮的暈頭轉向,當他稍有不從,就有會聽到大人說:"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有的就像書中所說,大人們甚至因為孩子某些事情做不好,就認為孩子很笨。
在這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註、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非常喜歡書中的這一段: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着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說到快樂,當今社會,大人們在終日為生機忙碌着的時候,經常聽到他們說:"真羨慕那些天真的孩子啊,整天樂呵呵的,無憂無慮的,他們才是快樂的。"是啊,表面看起來孩子們每天就像沒愁事似的,殊不知我們大人已經在無形中給他們灌輸了許多他們不願意接受或無法接受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為她好的原則指導孩子這樣做、應該那樣做而壓抑了孩子的許多天性。也就是剝奪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應該自己找到和享受的快樂。說到這,您還覺得孩子們是快樂的嗎?我們大人有太多的"專制"和"專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卻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並起,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呢?但是通過親身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經歷,我很有感觸。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家長被孩子的教育問題困擾着,孩子的學習壓力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層出不窮,許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他們認為成績的學生成績的好壞是劃分好學生、壞學生的標準。但是他們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着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本書中孫瑞雪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受益匪淺,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當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運用了大量的事例:從幼兒園方面、家庭方面、著名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等方面,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人物自身等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和講解,紅薯的故事、大餅的故事、積木的故事、地平線的故事……許多許多類似的故事發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但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改變。作為母親、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積極、正面地進行耐心引導,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無私的愛,讓孩子在充滿自由和充滿愛的空間中健康成長,使他們睿智、自信、快樂……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現在家庭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在思考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忽略了一點,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鏡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子,孩子將毫無保留的將你的樣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來。老師亦是如此,在幼兒面前的一舉一動也會全部在家長面前折射出來。幼兒很愛模仿,家長、老師正是他們願意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幼兒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有的家長便會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一味的職責他,會讓他覺得要提起心來做事,而且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會遭到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弔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孩子難免會犯錯,即使是大人,誰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呢?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自己犯下的錯,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而愛的前提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讓我們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吧,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學會信任,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孫敏
愛與自由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