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論可能生活》讀後感--學會尋找可能的幸福

《論可能生活》讀後感--學會尋找可能的幸福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論可能生活》讀後感--學會尋找可能的幸福

  這是一本有關幸福生活的書。可以給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一、生活是幸福的讚賞通過大的哲學視野來探索細處的關乎每個人生命的細小話題倫理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詢問生活意義。趙汀陽在《論可能生活》里,從對生活的意義叩問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為主題。

  在今天,關於生活意義的叩問似乎已經變得奢侈與可笑。隨着社會機制日益發達,人們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會規範中遺忘了生活,就好像行為僅僅是為實現體制的規範目標的行為,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生活意義。社會成功了而人失敗了。生活本意在於創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麼?幸福,從心理上的一種滿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種幸福感。幸福應該是一種感覺,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別人能夠說了算的。

  作者的觀點,抨擊了傳統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說法。這種觀點的可悲之處在於,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忽略了內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別人比較是否在人之“上”。

  史鐵生說:“我們都沒有自己的底線,得到過還想的到更多;失去時,卻從來沒有想過,還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認為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時候我們把幸福的底線劃得太高了,所以輕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線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麼。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給了你體味更多的幸福的機會。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使生活值得生活極端悲觀主義者叔本華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願望沒有實現,我們因為不滿而痛苦;如果願望得以實現,我們就因為饜足而痛苦。一句話,生活是痛苦的。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離間了生活與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遙遠的目標,生活也就似乎總是在“苦”中醞釀。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以“先苦后甜”來自我安慰。最後就算有了好結局,我們依然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感覺不到“甜”。這又剛好切合叔本華的思想了——“因為饜足而痛苦”,或許也只是認命:生活本來就是痛苦的。

  《論可能生活》批駁了叔本華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種結局,以“利”來支撐生活的觀點。他認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是把生活目的理解為期望給予完成的某個最終目標。因為這類最終目標就是設想進行一系列行為而終將獲得某種結局,但任何行為及其結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把某種結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義是致命的傷害,無論達到或沒有達到這一結局,都是痛苦,都沒有意義。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覺是屬於個人的,為什麼不能用利來支撐,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於利益,要我用道來支撐自然就是違背我內心的感受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疑問,趙汀陽提出了無立場哲學的這一嶄新的思想。作者的“無立場”思維的深層意義是認清事實、看清道理,是為了創造可能的道理。在學術研究上,無立場固然能夠確保客觀性,但是知識的大廈不是空中樓閣,必然有着前人知識的根基,所以每個人的思維中不僅僅是自己的思維,也有着前人思想的影響,所以誰又能說自己就是“無立場”了?無立場哲學的思維這是一種理性的狂妄嗎?



《論可能生活》讀後感--學會尋找可能的幸福 標籤:教人幸福地生活 春晚觀后感 當幸福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