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迹,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迹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隻小小的蜜蜂,我所能採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篇七:青銅葵花讀後感1000字
最近我正在網上享用一分美餐,曹文軒的《青銅葵花》,美味又可口。這是一篇很樸實的文章,幾乎沒有半點的色彩渲染,但它足以讓我淚流滿面……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第一次讀到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品,文字純凈得似一滴露珠,晶瑩而剔透。然而就在這種晶瑩中又分明折射出一種凄凄的憂傷。那種於純美中透出的痛苦緊緊抓住人心,而那份於痛苦中流露的美則顯得更加深厚,讀着這樣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便恍然走進了青銅葵花的世界。
城市女孩葵花跟隨爸爸來到了一個叫大麥地的村莊生活,孤單寂寞的她認識了一個同樣沉默寡言而且不會說話的鄉村男孩青銅。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貧窮但善良的青銅家認領了她,葵花和青銅成為了兄妹相稱的朋友。在粗茶淡飯的生活中,一家人為了撫養葵花費盡了心思,而青銅更是在沉默中無微不至地呵護着葵花:為了葵花上學,青銅放棄了自己的上學夢想;為了讓葵花照一張相,青銅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腳上的蘆花鞋也賣了;為了葵花晚上寫作業時不去別人家“借燈光”,青銅捉來螢火蟲做了十盞南瓜花燈;……
在生活富足的今天的我們,也許已經失去了於痛苦中感受美的機會,《青銅葵花》無疑是給我們城市孩子展示了另外一個世界,發出了另外一種聲音。它讓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苦難,而苦難中也含着更動人的美。雖然青銅一家過得很清貧,有時連飯都吃不飽,他們的生活跟我們比起來,真是差太遠了。不像我們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但我們有些人還在嫌這嫌那,吃飯要挑,穿衣要挑,整天覺得父母欠他們似的,自已苦得不得了。與青銅葵花比比,我們不覺得慚愧嗎?
青銅為了葵花登台演出精心製作了一串冰項鏈,並親手掛在葵花的脖子上,讓所有的人感動不已。在大雪紛飛的寒冬,青銅到油麻鎮去賣蘆花鞋,為了多賣點錢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他竟然把自己腳上穿的蘆花鞋也賣了,赤腳踏着積雪走回了家,而今天的我們棉鞋就有幾雙,哪能忍受如此的痛苦,想想自己真是太幸福了。這樣的痛苦經歷我們生活在糖水裡的孩子是無法用心體會的。身邊的同學常為作業多而叫苦連天……難道這比得上青銅葵花他們所遭遇的苦嗎?
青銅的奶奶生病,葵花為了給出奶奶攢錢看病,小小年紀的她就外出打工----去江南採摘銀杏,雖然只掙到非常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給奶奶治病,但他的孝心非常讓人感動。而我平時一元兩元地花錢一點不心疼,要知道這錢可都是父母辛苦勞動的報酬,亂花錢就是對他們的勞動的不尊重。在我家父母為我付出了很多,而我很少給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知道享受,卻不知回報!
篇八: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1000字
我讀了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看完后,我被主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大衛·科波菲爾。他的童年生活十分凄慘:父親在他未出生前就去世了,8歲時母親改嫁,繼父摩德斯通先生嚴酷殘暴,他的姐姐莫德斯通小姐也一樣鐵石心腸,不近人情。後來他被送往學校——錢國最糟糕的學校之一,那裡的人也並不友善——殘忍的校長,狡詐的朋友……大衛在學校里飽受煎熬,然而他那善良的母親卻只能忍氣吞聲。不久之後,大衛的母親便去世了。這是他的繼父便霸佔了家產,還把大衛送去工廠工作,儘管他當時只有十歲。讀到這裡,我不免為大衛的悲慘童年感到萬分同情與難過。相比之下,我的童年簡直太幸福了。我享受着父母的關愛,在學校里又和藹的老師與友愛的同學,我是多麼幸福啊!可是大衛卻生活得如此悲苦,這是多麼的可憐啊!
然而大衛卻沒有放棄一切希望,他逃離了工廠,準備投奔他的姨婆——一位貌似嚴肅卻有着菩薩心腸的人。在她的幫助下,大衛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他被送往一所正規的學校並且在那裡完成了學業。然後就做了一名律師。儘管大衛現在生活得很好,但它周圍仍有心懷歹意的人——尤賴亞·希普。
大衛的生活還真是一波接一搏。他擺脫了殘暴的繼父卻又碰到了很有心機的系譜。我想,如果換做是我,也許早就放棄了,然而大衛憑着他堅定的毅力,勇敢地走下去了。
邪不勝正!大衛同善良的米伯考以及知心朋友阿格尼斯等人戰勝了尤賴亞·希普。
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啊!大衛終於打敗了敵人,戰勝了困難與挫折。
如果你認為從此大衛的生活就會無憂無慮,一帆風順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衛與他最喜愛的朵拉——一位最最可愛的女孩,金髮碧眼,甜美漂亮,天真無邪……結了婚。然而,朵拉卻因病是時,因此大衛十分痛苦。在經歷過太多波折后,大衛發現,原來在她生命中還有一位十分關心他的人,那就是恬靜溫柔的阿格斯。從此他們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也許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大衛雖然經歷過無數的困難,遇到過許多不友善的人,但在他的生活中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愛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語不善言辭的巴克斯先生,還有生活不如意的米伯考夫婦。他們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憂鬱不安,卻始終期待着“轉機”的到來。當然,還有聰慧的阿格尼斯可愛的朵拉。他們都帶給了大衛無窮的歡樂與幫助,使大衛更加堅強的生活下去。
讀完了《大衛·科波菲爾》一書。我領悟到了許多。他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一樣,堅強、勇敢……
我想:我們應向大衛學習,儘管人生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堅強,有信心勇敢地去面對它,就一定會成功!
篇九:《圍城》讀後感1000字
假日里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盪。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劉墉說:“我們總以為世界的溫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篇十: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裡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復、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裡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