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冬夜讀書示子聿》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其內容飽含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且意境深遠。
註釋
1、示:訓示、指示。
2、子聿(yù):陸遊的小兒子。
3、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問的意思。
4、遺:保留。
5、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餘力、竭盡全力。
6、少壯:青少年時代。
7、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8、始:才。
9、紙:書本。
10、終:到底,畢竟。
11、覺:以為。
12、淺:膚淺,淺薄。
13、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
14、行:實踐。
15、躬行:親身實踐。
詩意: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生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想徹底明白書本上的深刻的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譯文:
陸遊勉勵兒子: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青壯年時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固然重要,但畢竟還是不夠的。想做出一番成績,一定要注重親身實踐。詩的后兩句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成為廣為流傳的名句佳話。
創作背景
子聿是陸遊的最小的兒子。陸遊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陸遊卻渾然忘我置之腦後,靜寂的夜裡,他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毅然揮就了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本詩是流傳千古的第3首。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寫於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且意境深遠,使人回味無窮。
作品鑒賞
特點概述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紮實基礎,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后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當然自己不可以滿足在這不完整的書本內容的東西了。 詩的前兩句,讚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陸遊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拚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后兩句,特彆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是做學問的訣竅。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后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一個途徑。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麼你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這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種獨到的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詩詞解讀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陸遊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彆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作者簡介
生平概述
陸遊: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一生所寫詩近萬首,以及大量的詞,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高。他的詩前期多為愛國詩,批評投降主義,主張抗戰殺敵,收復故土,統一中國,慷慨激昂,雄渾豪放;後期多為田園詩,清新雅麗,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稱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
陸遊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他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成親,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
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遊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檜已死亡,陸遊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陸遊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陸遊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后,茶鹽戶破產,被迫採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一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
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撫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發,淹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衝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飢困潦倒。陸遊密切注視災情發展,寫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詩句,同時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在未徵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賑濟,使災民免於飢餓之苦,然後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糧,併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這一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遊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藥方中,精選成《陸氏續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遊在家閑居6年後,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官至寶謨閣待制、晉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號。又以“擅權”之罪罷其官職還鄉。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陸遊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遊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陸遊有七子一女。《陸遊年譜》記述: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冬夜讀書示子聿》)孫子為陸元廷(聞宋軍兵敗崖山憂憤而死),曾孫是陸傳義(崖山兵敗后絕食而亡),玄孫有陸天騏(在崖山戰鬥中不屈於元,投海自盡)。陸遊最終沒有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1]”的那一幕,死不瞑目呀。
冬夜讀書示子聿 (yù) 標籤:讀書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