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鏖戰引崗----引崗渠溯源(1)

鏖戰引崗----引崗渠溯源(1)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追溯修建引崗渠的原因、準備過程和時代背景(視頻腳本)

  引崗渠,是可以和紅旗渠相媲美的大型灌渠,就修建的艱難程度和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引崗渠流金淌銀40載,為民造福萬萬千,成為矗立在人們心中不朽的豐碑。

  說起修建引崗渠的原因,原獲鹿(今鹿泉)縣委老書記緱增福同志說得最為貼切,他說“那是獲鹿(今鹿泉)人民興修水利的繼續”。

  是的,唐朝修建太白渠、禮教渠,以及宋元明清的治水業績已經載入史冊,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修建源泉渠、計三渠,健在的老人們年輕時曾聽父輩們親口說過。

  解放以後,特別是合作化以後,為興修水利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在黨的領導下,轟轟烈烈,扎紮實實的興修水利工作蓬勃開展,一項工程接着一項工程,大幹三十多年,徹底改變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歷史,人們的生活大大提高,社會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兩項水利工程不容忽視,一個是計三渠,一個源泉渠,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區的命脈。這兩項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組織修建的。但是,由於那時社會的局限性,歷經艱難曲折,最終沒有完全成功。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兩項水利工程不容忽視,一個是計三渠,當時,它主要灌溉鹿泉市東北部的平原地區;一個源泉渠,它貫穿整個鹿泉市南北,灌溉全市丘陵地區和部分平原地區,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區的命脈。這兩項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組織修建的。但是,由於那時社會的局限性,歷經艱難曲折,最終沒有完全成功。

  計三渠、源泉渠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從抗日戰爭開始,在我黨領導下,邊區政府組織人民修建的。

  建國前後,合作化時期,兩條渠道都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發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是,這時獲鹿縣(今鹿泉市)渠道的水源已經潛藏了危機。1958年,石家莊地區組織井陘、獲鹿、平山三縣修建規模宏大的綿右渠(井陘縣北橫口以上為綿河,以下為冶河),渠首在娘子關東邊,把河水都攔截了。同年,平山縣修建南躍渠,渠首在井陘縣西元村。

  綿右渠、南躍渠都在獲鹿縣的計三渠、源泉渠上游。隨着綿右渠、南躍渠的逐步完善,用水量越來越大。另外,乾旱年份越來越多,所以,計三渠、源泉渠的水源就越來越少了。

  特別是計三渠,它的渠首還在平山縣的大同渠、興民渠下游,水源更為奇缺;後來到了有渠無水的地步,乾脆把水源接到源泉渠東鮑庄沙地溝泄水閘,形成兩渠一源。這就是修建引崗渠的直接原因。

  另外,用當時的一句話說,就是獲鹿縣要下決心改變“老八成”的局面。獲鹿縣平原、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原來有“旱(年)收平原,澇(年)收山(區),湊湊合合八成年”的思想。現在要繼續創業,修建引崗渠,保證農田用水,擴大灌溉面積,要實現年年 “十成年”的願望。

  在源泉渠、計三渠水源奇缺,受到乾旱威脅的時候,獲鹿人民沒有坐等,為了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了國家的建設,他們挺起山一般的脊樑,又邁開了征服大自然的步伐。繼續尋覓水源,興修水利,艱難創業。用獲鹿縣老領導杜英傑的一句話說,就是天上的水收起來,地下的水挖出來,河裡的水引過來,為我所用。

  關於修建引崗渠的最初階段,我們曾採訪過黃犁同志,他是受命書寫修渠“引崗濟冶”申請報告的第一人。

  因為源泉渠在冶河上,引來崗南水庫之水救濟這條渠道,所以開始叫“引崗濟冶”。

  黃黎,石家莊市陳村人,建國前參加工作,開始當小學教員,後來到石家莊日報社工作。五十年代根據領導的指示,寫出過有見地的文章,並為市政府所採納,1957年反右受到牽連。1962年4月下放到獲鹿縣(今鹿泉市)水利科,做秘書工作。當天科長秘敬周就讓他寫,“引崗濟冶”工程申請,所以他對此事記憶深刻。後來落實政策,黃黎調回石家莊日報社。1985年7月入黨,1990年離休,離休前為主任記者、總編室主任。

  他說:1962年4月,調到獲鹿縣(今鹿泉市)水利科。當天科長秘敬周見了我以後,簡單問了我一下從什麼地方來,原來做什麼工作。我說原來在石家莊日報社工作,一直做新聞工作。秘敬周說,這正好,咱這裡正缺做文秘工作的人,你給寫一個請示吧。我說寫個什麼請示呢?秘敬周說,咱們寫個引崗濟冶請示,冶河水不足,源泉渠的水抗旱時滿足不了抗旱灌溉的需要,如果能夠把崗南水庫的水,引到冶河,然後同使到源泉渠以後,咱們的灌溉面積還可以擴大,水量比較有保證。秘敬周說了這個意思以後,我就根據他說得意思寫了個申請地區批准建設引崗濟冶的請示。我把請示寫好以後,秘敬周看了看說,行,就是這樣,咱們報地區吧。我就把這個報告,報地區水利局了。那時,每個禮拜,地區水利局,組織石家莊地區各縣水利局、水利科到地區水利局,彙報一次抗旱、水利灌溉各方面的情況,每個禮拜去,當時地區水利局長周宏烈。後來,我就問俺們寫的引崗濟冶工程請示,地區考慮怎麼樣?周局長說,咱們剛過三年困難時期,現在經濟上比較困難,國家投資都比較困難,現在還不能考慮建引崗濟冶這個工程,這個事當時就這麼放下了。1962年過去,緊接着就是1963年發大水,洪澇,1964年瀝澇,這二年水利上主要是排澇,灌溉、抗旱,引崗渠沒有提到議事日程。

  1965年以後,又遇到大旱了,又重新提出了搞引崗濟冶工程。最初提出就是這麼個過程。

  近日我們又採訪了趙長根同志,他是石家莊市振頭人,1948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趙老生活很低調,至今還住着上世紀七十年代,老伴單位分配的兩居室,屋裡顯得有些昏暗。但是,就在這間小屋裡,他讀書、看報,和老伴過着知足常樂的生活

  他是1960年10月,由於區劃變更,從石家莊市來到獲鹿縣(今鹿泉市)工作,曾任大河公社黨委書記、公安局副局長。1964年秋,主持公安局的工作。當時,因大批幹部(到外縣)參加“四清大會戰”縣裡成立了臨時常委會,1965年春天,明確趙長根和組織部副部長張建榮二人為列席常委,參加常委會的工作。當時趙長根還擔任人民委員會委員,全面負責政法和農業系統。

  趙老說,水利部門到地區諮詢以後,真是個大喜訊,地區告訴,張屏東專員修崗南水庫時,就考慮到用崗南水庫的水進冶河,補充冶河水,這個消息對獲鹿來說是一個大大的鼓舞,水利部門就進一步調查研究,搞好可行性方案,線怎麼走。當然,現在回憶,從崗南水庫引水,不是縣裡、地區說了算的,須要省水利部門批准。獲鹿找水過程,前期工作,確實對後來引崗渠建設打下了一個思想基礎,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趙老說,縣裡有這個決心,所以,就開始組織班子搞考察,進一步勘測啊!線怎麼走啊!涉及到平山,水往下要到八一水庫,涉及到元氏都須要協調,這方面的協調工作是很多的。

  這就是在修建引崗渠最初時期的一些情況,下面談一下修建引崗渠的時代背景。

  一、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1963年,大寨同樣受到了百年不遇的洪災,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帶領大寨人民挺起脊樑戰天鬥地,秋後實現了糧食產量不減,社員口糧不減,給國家的貢獻不減。

  他們的事迹傳到了省委,傳到了中央。1964年8月,毛澤東主席在一次小型會議上說:“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

  同年12月21日,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表揚了大寨,他把“大寨精神”總結為八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從這一年開始,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迅速在全國鋪開。全國迅速湧現出一批諸如河南林縣、劉庄,江蘇華西,河北的南滾龍溝、周家莊等許多先進典型。各級黨委表示,要下決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

  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1964年以來逐步升溫的“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運動,是當代中國史上的一件重大事情,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門先後作出學習毛澤東著作的決定,要求各級幹部有系統地學習中央文件和馬恩列斯毛的著作。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運動,在人們的哲學觀點、立場方法和激發乾部群眾的鬥志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習毛主席著作與學習文化知識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農村的文盲、半文盲現象,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了人們改變農村面貌的積極性。

  三、學習焦裕祿的事迹。焦裕祿有一句名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說明他特別注重調查研究。

  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後來連自行車也騎不了了,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堅持下鄉。他對人民滿腔熱情,對工作極其負責。

  1966年2月,新華社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成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同時,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王傑、劉英俊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全社會學習英雄模範人物的熱潮。

  四、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個躲不過、繞不開的話題。《人民網》一個學者在解讀《建國以後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章里有一句話說,《決議》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不是否定那段歷史的。

  “文化大革命”是錯誤的,但是,人們在那個時期乾的每一件事不都是錯誤的,甚至出現了諸如“兩彈一星”之類的歷史亮點。

  事實正是這樣,引崗渠正是在那個時期修建的,它的豐功偉績,成為鹿泉人民永遠的話題和驕傲。

  那個時代,那一段歷史,被人們稱之為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5年持續的乾旱,促進了修建引崗渠的準備工作。資料記載,石家莊全區1965年入夏以後130多天沒有下透雨。全年降水281.1毫米,達不到常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五十,出現了50年一遇的旱災

  1965年7月23日,地委召開電話會議號召全區幹部群眾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抗旱抗到天低頭,抗旱抗到奪豐收。

  1965年8月20日,省委、省人委聯合發出“全黨全民緊急動員抗旱保豐收”的號召。

  1965年9月、10月,《人民日報》連續報道河北省石家莊地區平山縣南滾龍溝大隊治山治水建成高產穩產田的事迹。

  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曾採訪過原水利科長高庚同志。高庚,石家莊市桃園人1962年任黃壁庄公社副書記、副主任,兼黃壁庄水庫獲鹿縣(今鹿泉市)施工團團長,1965年3月任水利科代科長。他記憶非常好,表達能力也很強,所以他說得很生動,很有參考價值。

  高庚說:1965年春末,隨着乾旱的發生,源泉渠引水量逐步減少,獲鹿縣出現了水田變旱田的現象。秋後,獲鹿縣又提起“引崗濟冶”工程,並開始深入調查研究。

  高庚說: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到1966年秋後,水利科的同志們,逐步完善了從崗南引水的設想。從我們調查的資料看,崗南水庫的水,可以引到元氏縣八一水庫。

  水利上的“土專家”張文慶曾說:渠從平山縣過,必須拉平山縣參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不參加,必須把水引到元氏縣八一水庫。這個意見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贊同。

  從崗南水庫引水到元氏縣八一水庫,大家已經胸有成竹。高庚有詩為證“起自崗南至八一,渠道全長二百里,沿途經過平獲元,灌溉三縣六十萬畝。”

  高庚說1966年秋後,當時主持縣委工作的王明傑、杜英傑、趙長根、張建榮、楊東升等同志聽取了水利科關於引崗濟冶的彙報,大家完全贊同水利科的思路,並提出許多指導性意見。

  寫《引崗渠》報告文學時,我們曾採訪過杜英傑、張建榮和趙長根等同志。他們說,那時每年組織大批幹部下鄉,農忙時節搞生產,農閑時節搞整風,領導親自到生產隊蹲點,參加勞動,調查研究,體察民情,解決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修建引崗渠是大家共同的迫切願望。

  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引崗渠搞調查研究,主要意圖是要不要修引崗渠,怎麼修引崗渠。

  當時的背景是,1967年2月8日,周恩來在懷仁堂召開中央政治局碰頭會議,主要研究“抓革命、促生產”問題。

  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關於“抓革命、促生產”打好春耕生產第一仗的社論

  2月22日《人民日報》套紅髮表中共中央給全國人民公社貧下中農和各級幹部的信,各地人民積極擁護。

  在這樣的形勢下,獲鹿縣(今鹿泉)組織大批幹部支援農業。廣大下鄉幹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親身體會到農民的艱苦生活,了解到生產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同時組織人們討論“引崗濟冶”工程的可行性,徵求各社隊和廣大群眾的意見,大大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高庚說:為了使心中更加有底,向群眾有個交代,以及和平山縣聯繫時說話依據更加充分,我們組織張文慶、黃犁、張德恩等同志,到平山縣地面進一步勘察,弄清楚在平山縣地面渠線的走向,灌溉面積,佔地多少,渠開多大等數據

  1967年秋天,獲鹿縣領導及水利部門的同志分別和平山縣、元氏縣的領導及水利部門的同志協商此事。當元氏縣得知崗南水庫的水能到八一水庫時,非常高興,表示積极參与。平山也完全贊同獲鹿縣的意見。兩縣委託獲鹿縣起草文件,然後,三縣一起向地區領導和有關部門彙報。

  1967年秋後,石家莊地區滿懷信心,將三縣修建“引崗濟冶”報告報到省里。意想不到的是,省里有關部門,以“效益搬家”為由,不批准該項工程。

  地區領導張屏東態度堅定,在地區開會時說:“這個事叫干也得干,不叫干也得干,先黑后紅,一定干成,不能愧對老區人民,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三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看到地區領導態度這麼堅定,繼續紮實地做着各項準備工作。

  張屏東同志的態度為什麼這麼堅決,因為在修建崗南水庫時,他任石家莊專署專員,也曾兼任河北省水利廳副廳長和崗南水庫指揮部總指揮,他和技術人員在修水庫時,就在水庫大壩兩端規劃設計泄水閘,為引水修渠做好了準備。

  我們科學地選擇渠線,多方徵詢設計方案,把乾渠、支渠、斗渠和農田的毛渠,數百公里渠道力求設計的更加合理。現場考察,查閱資料,徵詢意見,反覆討論,領導和技術人員一刻也沒有停止“引崗濟冶”的準備工作。1968年,徵詢設計方案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1969年春,似乎針對“效益搬家”,獲鹿縣又組織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高庚說:縣裡組織大批幹部下鄉,農業組組長趙長根、副組長高庚等同志負責此事。那年縣裡明確,一要抓好當前生產,二要調查各個社隊影響發展生產的主要問題。縣裡選拔了100多名幹部,分成10個組,深入各個社隊(鄉村)。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回來彙報時,大家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一個“水”字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修“引崗濟冶”是主要措施。人們總結“吃水難,吃水難,天天三臭(三頓飯)苦辣咸;雞糞、羊糞、豬狗糞,還有死貓死狗在裡邊”的順口溜,人們還親眼見到水窖里死蛇的皮骨。山區、丘陵缺水的情況,更激起了人們興修水利的熱情,為向上邊彙報,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也是發動群眾的過程。

  1969年春末,經過充分準備,向地區水利局主管副局長沈曉彙報,第一天到機關去找,沈曉沒有在。第二天是星期日,沈曉正在家裡和老婆孩子包餃子,看到高庚同志來了,生性開朗幽默的沈曉放下手中的餃子,衝著高庚說,喲,小蛋蛋子來了(高庚個子小,不瘦),說著把他們領進了客廳。大家針對省里“效益搬家”的理由,彙報“縣裡有多少人參加了調查,有多少村、多少人、多少牛羊牲口沒有水吃,有多少畝土地面臨乾旱;那裡的人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作過很大犧牲,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在那裡嚴重缺水,需要幫助解決,怎麼說是效益搬家呢?等等理由。

  沈曉是部隊轉業幹部,行政12級,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他對人民的疾苦非常同情,他當即表示,要快去省里彙報。

  在省水利廳,有的領導和我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地區里的同志向我們使着眼色,讓我們不要害怕,把話說完。但是,經過一番爭論,省里有關部門,始終不鬆口。從那裡出來,沈曉說,你們回去和縣裡說,讓他們和地區領導說,聯繫平山、元氏一塊去向省里的領導彙報。

  在引崗渠的問題上,省里有關部門和地縣領導,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

  省里有關部門的領導,都是很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水平的領導幹部,他們從全省考慮,配置水資源;地縣的同志,從當地實際情況考慮,解決實際問題,他們都是對的。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那時的幹部對黨、對人民的負責態度,和為人民服務的真實感情,都是值得現在的人們學習的。

  他們都是從戰火紛飛的生死線上僥倖活下來的人。他們都不是為個人私利和小集團的利益。他們這種敢於爭論,敢於負責的精神,更是值得現在的人們學習的

  1969年4月8日,乾渠測量工作正式開始,石家莊地區水利局牽頭,組織獲鹿(今鹿泉)平山、元氏三縣水利工程技術人員並聘請華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組成了32人參加的勘測設計隊伍,用一輛大卡車把他們送到了崗南水庫大壩,測量引崗渠的工作全面開始了。勘測隊伍的負責人是石家莊地區水利局的魏長遠和華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楊旺鎖。他們沒有交通工具,勘線測量都是徒步進行,測量儀器都是身背肩扛,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從渠首崗南水庫測量到了渠尾元氏縣的“八一”水庫。然後,住到獲鹿縣(今鹿泉市)招待所開始設計,又經過三個多月的認真工作,完成了工程設計和預算,引崗渠美妙的藍圖展示在大家面前。

  高庚說:1969年10月初,獲鹿縣成立引崗濟冶五人小組,由緱增福、杜英傑、張文會、高紹書、高庚參加,研究決定“引崗濟冶”有關問題,地點在城關二街源泉渠管理處,下設物資組、談判組、施工組,各方面的工作全面鋪開。

  11月1日,地區水利局副局長沈曉同志,召集三縣水利局開會,根據各縣所處地理位置、受益情況及區域性技術特長進行了合理分工。

  獲鹿縣(今鹿泉市)隨即成立引崗濟冶施工團,首先組織民工開赴王常峪隧洞工地,安營紮寨,拉開了鏖戰引崗的序幕。(連載2)

  撰稿 謝樹坤

  解說 靳偉國

  合成 謝彥斌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