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話說鄱陽人講普通話

話說鄱陽人講普通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話說鄱陽人講普通話

  寧宏翎

  中國地大物博,56個民族,語言種類也達到了80餘種。鄱陽是1個人口達160萬餘人的大縣,轄有29個鄉鎮。各鄉鎮方言土語也很多。因此到縣城做事的人大多數講的是普通話。

  正宗的鄱陽鎮人曾經在早些年特別反感講普通話,認為講普通話是“打官腔”。要不就是蔑視來自鄉鎮的人,說講普通話的人是“鄉下人”,不會講“饒州話”。而“鄉下人”也反感縣城人的白眼,反轉身就會罵鄱陽鎮人是“饒州鬼子”,笑談鄱陽鎮人“魚”、“肉”不分,“縣”、“鄉”莫辨,“湯”、“蛋”相混。在鄱陽,曾因為講普通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生疏,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

  筆者曾經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親眼目睹了一次因為“打官腔”而引起的不愉快事情。

  我當時任凰崗工商所所長,承擔維護經濟秩序職責,對棉花市場進行監管,嚴禁私人擅自收購。當時鄉政府也有棉花收購任務,我和全所幹部職工在河西路段查扣了一東風汽車的棉花,依照當時的政策必須 送交縣棉麻公司收購,恰在這時當地鄉政府領導發話不讓放行。為此,我打電話向縣工商局領導求助。當時縣局一位分管局長是軍轉幹部,平時說的都是普通話。當地鄉政府主要領導是鄱陽鎮人。分管領導接到我我電話后,馬上趕到了凰崗工商所。我把當地鄉政府的領導請到了工商所辦公室召開協調會。我介紹完各自的職務身份后,分管局長就向當地鄉政府領導進行政策宣講。沒想到,分管局長還沒說三句半,就被鄉政府領導打斷了:“打什麼官腔,不就是一車棉花的事嗎!”結果一場協調會就因為“打官腔”鬧得不歡而散。

  事後,我向鄉政府領導解釋:“我們局長是從軍隊回來的轉業幹部,他跟誰都是講普通話的,他是誠心前來協調解決問題的,絕對不是什麼‘打官腔’。”鄉政府領導一聽,連忙說:“欠好意思,是我誤解了,有機會我一定登門訪問,向他賠禮道歉。我支持你們的工作,這一車棉花,你們送縣裡收購,處罰歸你們工商局,收購數量抵我們鄉里任務。”至此,一場“打官腔”風波終於得以平息。

  所謂“打官腔”是指故意刁難人,故作姿態,裝腔作勢講話,不為民辦實事,體現出一種衙門作風,這種官腔與人民堅持了距離,甚或會令老庶民反感。如果地方公務員說官話“打官腔”,患上官僚主義之疾,推廣講普通話,就有違初衷了。

  現如今在鄱陽講普通話已悄然變更蔚然成風,這是一股溫馨之風、文明之風、和諧之風,在我的生活周圍當中有不少積極推廣普通活的先行者,他們不再被人們視為“打官腔”的另類了。隨着外商來鄱陽這片熱土投資,隨着央企華潤洪客隆大型超市以及洋企“肯德基”進駐鄱陽市場,這些企業就地招收員工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求會講普通話,工作時必須 講普通話。同時每年還有幾十萬來鄱陽國家濕地公園參觀旅遊的旅客,人們一見面就是講普通話。如果再講“饒州話”,人家聽懂得嗎。所以,此時講普通話不僅僅是文明的體現,更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記得有一次加入某單位舉辦的座談會,主持人要求與會者發言,一律講普通話,與會者感覺耳目一新,整個會議召開得和諧溫馨。后在餐桌上各自自報家門時,發現與會者全都是鄱陽當地人。於是有人提議,既然大家都是鄱陽人,那就講家鄉話吧,一時吳音楚語風生水起。這事給我很大的觸動,我覺得,講普通話就像豐水期的鄱陽湖,波瀾 壯闊,四通八達,廣交朋友;講家鄉話就像是一口水塘或是一座水庫,蓄滿的是鄉情、親情、鄉音,令人音韻悅耳。筆者也曾經當過幾年兵,第一次探親回到鄱陽時,聽到家鄉話,那種親切是刻骨銘心的。聽到滿街的吳音楚語,從內心意識到回家了。

  中國人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大多數人以說家鄉話為美德。對那些發達后“榮歸故里”時滿口“官腔”的人,當地人都會用“饒州話”俗語在心裡罵道:“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現如今講普通話是改革開放的需要,而鄉音始終會存在。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只是注意場合 ,遇到家鄉人就講家鄉話,遇到外地人就講普通話,這樣一來,交往起來自然和諧、愉快,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