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松江人乃至上海人完全不知道小崑山的神奇所在,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小崑山確確實實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凡有神奇一定是奧秘深藏,千秋流傳。
小崑山的這種神奇使我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中國古代好幾個大文豪、大詩人、大書法家、“神童”——晉代的陸機、陸雲二兄弟、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陳繼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他們大都是小崑山人,並曾在小崑山“安營紮寨”好幾年,乃至幾十年。他們從小崑山起步,走過許多地方,面對着佳山佳水、綺麗風景,盡享過人生中的一段段美景后,他們又紛紛歸來了。為什麼他們偏偏又要呆回到這個如此偏僻、荒涼、不起眼的小崑山來駐紮呢?而且如此蹊蹺,如此令人不解,他們又竟不謀而合地都選擇了同一個秋季,只是不同年代罷了。
為什麼幾千年裡的同一個秋天,一些古代文化大家會同時駐紮到小崑山?為什麼幾千年裡的好幾位古代文化大家懷有同一種人生意味?我想,人世間的許多約定,人生的許多意味,人類是無法預見的,也是難以預料的。
他們雖然都是文化大家,有的還當過所在朝代的文官,但是,在當時他們都沒有真正被人們太隆重地供奉過,敬仰過,轟轟烈烈過;即便被供奉、敬仰也僅僅是一時。總的來說,這些文化大家的日子過得有點冷酸、艱難、窮迫、悲慘,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才使他們窘迫地無奈地安靜地回到了故土,守望着這座小小的蒼涼的小崑山,去對接一種人生的“地氣”,滋養一下自己的文氣。
然而,那時的小崑山地處閉塞,這裡的人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苦苦地掙扎,自謀着生計,尋找生活的出路,儘管那些文化大家個個赫赫有名,可以排列在中國文化名人的長廊里,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們的偉大,並不覺得認識他們的榮耀。
多少年前,他們的全部名聲、生計都靠到了小崑山的身旁,與這座小山、這方土地相依為命,漫長地去等候着自己的成長,等待着自己人生的轉機。
他們相聚在小崑山,這是異代同鄉的好意,尋常世間的溫暖。不尋常的是,他們的遭遇各有各的不幸。
顯而易見,這座小崑山註定要與這些文化大家的平凡人生有一種很難說清的某種意味。直至永遠。
這幾位文化大家的不謀而合的人生腳步,踏在同一個秋季,攀登上同一座小崑山,實在是人世的一種罕見。
5000多年的那月那日,上蒼給了小崑山一個平平常常的身影————系松江山脈的最西端為九峰山,擁有南北兩峰山,身高54。3米,山地面積約300畝,小巧玲瓏,俊秀圓潤,遠望如卧牛之首,又稱“牛頭山”。
就是這座朴樸實實的“牛頭山”,以她的辛勤耐勞、豐厚養分滋養了那些大文豪、大詩人、大書法家,也使他們有了一個難得的棲身之地。
從文化意義上說,這座小崑山比松江地區的其它幾座山脈,如佘山、橫山、天馬山都要宏大得多,豐厚得多,深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