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計劃在湯山泡完溫泉后,去寶華山和隆慶寺遊玩一番,打開地圖才發現,句容茅山離湯山很近,於是乎臨時決定,前往茅山問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用在茅山再貼切不過了,茅山儘管只有三百多米高,由於茅氏兄弟在此傳道,從此聲名鵲起,而成為道教名山;又因為新四軍在此創立根據地,掀起抗日的高潮,而成為紅色根據地;更因為起景色秀美,而成為旅遊勝地。從湯山到茅山,一路倒也順暢,順着路標開過去,一邊欣賞沿途景色,也就不知不覺到了茅山腳下。而進入茅山卻排了一個小時的隊,由於上山的汽車很多,只好分批放行了。
驅車上山,看到的第一個停車點是“喜客泉”,在鬱鬱蔥蔥的花木掩映下,一汪清泉如同羞澀的少女,泉邊的遊人都在熱烈地鼓掌,隨着掌聲,泉底不時冒出一串珍珠般的泡泡,彷彿在歡迎遠方的客人,“喜客泉”由此得名。泉邊是一片翠綠,各式的樹木、灌木撐起綠色的涼傘,呵護着可愛的清泉。
離開喜客泉,拐過一個山坡就是華陽洞了,遠遠就看見“華陽洞”三個斗大的紅字刻在高高的山崖上,據說是蘇東坡的真跡,走進華陽洞,立即感受到一陣清涼,喧囂的心情也寧靜下來。出了華陽洞不遠就是仙人洞,無論是華陽洞還是仙人洞,都屬溶洞,各種鐘乳石或如仙人、或如奇境、或如靈獸,在彩色燈光的映照下,宛若瑤琳仙境,雖然不如宜興的溶洞規模大,但卻十分的精緻。由於茅山是道教的勝地,洞里便有了道士們的活動痕迹,比如修行、比如煉丹等等,儘管傳聞很多,不過,洞里出來我們還是不敢相信,長期呆在如此潮濕的山洞裡,不得關節炎才怪,或許,吾等凡夫俗子才會做如此想,所以不能得道。
走出仙人洞,一抬頭就看到對面山頂上端坐一位道骨仙風的老者,高達三十多米的老子銅像,矗立在茅山積金峰的元符萬寧宮內,一路走來可以觀賞層層疊疊的道教符宮,其中有三十二帝、二十八宿、四大天師等眾神仙的畫像、泥塑和故事,也有道家特色的各種符咒,細細琢磨便可體會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子銅像的腳下,有太極圖、有八卦圖、還有二十四孝的圖文壁畫,更有月老殿、龍王廟等道家的特色景點,以及壽星老兒、鍾馗等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圖像。一段長長的樓梯,當中刻着“道法自然”的浮雕,一面巨大的牆面上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經》全文。當然,也少不了算命的先生和穿梭的道人,不過,道人是忙着勸人捐款和推銷道家服務,而不是老子說的“清靜無為”。
游完萬寧宮,就驅車直奔大茅峰了。大茅峰是茅山的主峰,座落於封頂的九霄萬福宮也是極其的雄偉,不過,其中的布置倒也與萬寧宮大同小異。我們對道家的文化知之不多,攀上頂峰,更多的還是領略茅山風光。盤旋上山的道路雖然平整但卻曲折,常有急轉彎加陡坡,我只能目不斜視地小心開車了,一旁的妻子拿着相機噼里啪啦地拍個不停,為了充分欣賞大茅峰的秀美,我們將車遠遠地停在路邊步行上山,一路上,或遠眺林海雲霧、小橋橫跨山崖;或近觀新竹破土、翠竹掩映紅牆;或仰視樓台亭閣、飛檐風鈴輕搖。爬到峰頂,遠視群山、俯瞰大地,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儘管大茅峰不過千餘尺而已。
回到茅山腳下,“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處“軍號陣陣”奇觀吸引了眾多遊人,許多人買了煙花爆竹去燃放,去聆聽爆竹聲中的陣陣軍號聲。那雄壯的號角激起了大家愛國熱情,彷彿在告訴世人:英勇的新四軍永遠會守護這美麗的熱土,不容鬼子踐踏。在新四軍紀念館里,大量的圖文資料再現了當年的烽火,以及新四軍將士的不朽功勛。
車早已駛離茅山,心還在茅山,不禁自問:茅山問道,聞到了什麼道?首先是山清水秀、景色秀美的自然之道;再就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之道;更是緬懷先烈、牢記歷史的愛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