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人人都說大雁是義禽,他義在哪裡,義在何方?小時候聽奶奶講過,媽媽也說過。而我卻沒見過。十二歲那年讀了《水滸傳》,燕青射雁,宋江心中不悅:“我想賓鴻避寒,離了天山,銜蘆過關,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此賓鴻仁義之禽,或數十,或三五十隻,遞相謙讓,尊者在前,卑者在後,次序而飛,不越群伴,遇晚宿歇,亦有當更之報。且雄失其雌,雌失其雄,至死不配。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鹰鵰,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宋江即情吟詩一首:“山嶺崎嶇水渺茫,橫空雁陣兩三行。忽然失卻雙飛伴,月冷風清也斷腸。”我那時不懂這詩意,但我懂得一對雁兒少了一個伴兒是痛苦的。還有一個電視專題片《最後的槍聲》也讓我感動:故事講述了一位老獵人二十年前在東北某地的一遍濕地里,用他心愛的獵槍,打下了一隻飛翔的大雁,另一隻大雁卻盤旋在天空不停的哀叫,於是他又舉起了槍。那隻大雁並沒有因他舉槍而飛走,而是叫聲越大飛的更低,老獵人知道附近一定會有大雁的家,獵人找到了大雁的窩,窩裡四隻剛出殼不久的雛雁正在嗷嗷待哺,獵人感動了,舉起獵槍向地上摔去……
金代詞人元好問去趕考,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他告訴元好問我今天遇到一件奇事:我設網捕雁的時候,有兩隻雁結伴而飛,我捕得一隻,另一隻卻漏網了,正在遺憾之際,只見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上空盤旋,當它看見自己的同伴已經死去的時候,猛然一個俯衝,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大受感動立即掏銀子買下了這兩隻雁。把它們一起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叫作“雁邱”,並寫下了著名的《雁邱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這詞寫得讓人不得不為以死殉情的大雁深入思考。當今作家石鐘山先生寫的一篇短小說《雁》更讓你流淚:“一列列雁陣又一次掠過天空,向北方飛來。她仰着頭,凝望着天空掠過的雁陣,發出興奮的鳴叫。她終於等來了自己的丈夫。丈夫沒有忘記她,當聽到她的呼喚時,他毅然地飛向她的頭頂。丈夫又一次盤旋在空中,傾訴着呼喚着。她試着做飛翔的動作,無論她如何掙扎,最後她都在半空中掉了下來。她美麗的雙眼裡蓄滿淚水,她悲傷地衝著丈夫哀鳴着。”“兩隻雁頭頸相交,死死地纏在一起,他們用這種方式自殺了。僵直的頭仍衝著天空,那是他們的夢想。”
從古至今,人們都把愛情推崇至上,把大雁定位為是忠貞愛情傳說的主角。大雁是群居性鳥類,一起南北遷移。它們一生中只有一個伴侶,如果一隻死去,另一隻從此就會悲傷欲絕。遷徙時要麼做吃苦頂風的頭雁,要麼就排在隊伍的後面,晚上還要站崗放哨……我贊大雁不是單單贊它為愛殉情,為愛終身不娶不嫁的行為,而是贊它這種情義。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儍雁”、“蠢雁”,是的,人世間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雁”。“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咱試問自己的心,再看身邊的人們,有幾個人能有大雁的情義?我不知道人世間有什麼樣的愛情能比得上大雁的愛情。人在名利面前獲地位變化之後,有人愛情的根基也跟着變化、動搖、破碎。陳世美欲殺妻滅子,司馬相如忘記文君當壚賣酒欲娶妾,李隆基為保自己在馬嵬坡,下令處死了楊玉環。古代有的皇族富賈三妻四妾,現代有的官升權重金屋藏嬌……。誰有大雁之痴情?誰有大雁之仁義?人本高智商之靈者,而齷齪之丑卻常出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