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我第二次踏上洞頭那片熱土,春風暖暖的吹在身上,似友的感覺,除了一縷清爽,還夾着花朵的芳香,沁人肺腑。在兩天的時間裡,我真正領略到洞頭的海景、鄭成功勞逸的心情、望海樓朦朧的影子、海鮮鮮美的滋味……和洞頭人的熱情。
尋找鄭成功的影子
決定去洞頭,還得緣於去年溫州文聯在文成舉辦的“文學周”活動。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遊山玩水嘛,用不着這番解釋。事實上我在文成已經與洞頭的朋友結下了情誼,是他們的熱情和真摯,讓我有了再次去看海的渴求。在文成的幾天里,我一直與洞頭文聯的幾個朋友在一起交流,其中有文聯副主席張志強、文聯常務副主席庄明松、文學學會會長葉明旭等,他們對待我這個“新溫州人”像老朋友一樣親切熱情。偶然的說到洞頭,鄭志敏在里就說:“來洞頭玩,就得去看海。”
於是,我們便去洞頭看海。
從汽車上下來,一行五人疲憊的臉,頓時被清爽的風拂得一乾二淨。長期呆在辦公室裡面的人,被海風一拂,便會覺得人生還有如此美妙的感受,心裡會不由得羨慕起居住在這個島上的人,如此的山和水,如此清新怡人的風。
鄭志敏領着我們上了公交,看了洞頭的新城區,然後到達吉祥閣商務賓館。張志強主席已等候多時,談笑間,他向我們介紹了洞頭的風景名勝,最後安排我們下榻,休息幾分鐘后開始出發,先看城區,吃過午飯,再去看鄭成功校場遺址。
我看過北京整潔的街道,上海完美的建築,卻從來沒見過如此乾淨的小巷。洞頭的建設很讓人想起重慶山城,它街街串連,時高時低,水泥地或牆面上一層不染,連那一片飄落的樹葉,似乎也自覺的跌進了垃圾箱里。與其說它是城市裡的小巷,要是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做陪,不如說是鄉間小道般令人欣喜,讓人不得不感嘆居民們熱愛環境的理想與現實,不得不追求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種種美麗。午飯非常豐富並熱鬧,除了洞頭的文藝工作者外,還有文成縣文聯副主席王國則和《人民文學》編輯商振,從飲食文化談到旅遊文化,再談到文學創作,普通的飯桌變得並不普通。我心裡在說,這次洞頭之行,算是沒白來。照年齡說,在座的都比採風團大一個年代或兩個年代,但大家並沒有年齡的代溝,而是敞開心懷,談天說地,許多從未聽聞的故事從長輩們的嘴裡講出,年輕一代受益非淺。
要去鄭成功校場遺址,必須得過海。一片藍瑩瑩的海,就像一條藍色的布帶一樣與山石纏綿,蕩漾的幾艘漁船和客輪,發出幾聲攸長的汽笛,微波之中,倒映着山、建築群、船、人……客輪發出一陣顫抖,或是連續咳嗽般的聲音后,在海面上激情的飄蕩起來,載着我們開始乘風破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寬闊的大海,儘管上一次到了海濱浴場,卻沒有下海嘗試過海水的滋味,此次乘船吹着海風,心情也自然豁然開朗,往常的愁郁也被那一個接一個的小浪頭,衝散后不知蹤影。隨着客輪的緩進,遠處的幾座山漸漸的露出了面目,鄭志敏指着右前方的一座山告訴我:“那就是鄭成功呆過的地方。”心頭不竟緊張起來,再過些時間,我就可以看到鄭成功操練兵馬的地方了。能看見一個英雄的起居地,難道不值得興奮嗎?
風浪停息下來,客輪靠在一座碼頭般的水泥建築物邊,船夫拴好繩索,一個個把我們撫上岸。儘管乘了快一個小時的船,卻不顯得疲憊,相反從船夫面帶微笑的臉上可以看出,能長期在海面上漂泊,也是一種樂趣。沿着車輛可通行的水泥道行走,一百多米遠就到了村落,和一片光滑的沙灘。我們開始拍攝,沙灘、輪船、山頭、石屋、村民……剛剛在大海里看到的山突然就變得高大起來,從狹口進去,還真的別有洞天,或許鄭成功當初選擇這種地方屯兵,主要就是地勢。資料上有介紹:當年鄭成功揮師北伐,曾在大瞿等島備戰休整,在此進行軍事操練,檢閱將士。它成立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舟師北上抗清。一路上攻關奪隘,勢如破竹。於翌年正月在大瞿島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軍事演習,然後再繼續揮師北伐,直取金陵,憑弔古迹,發思悠清,讓人豪氣頓生,壯志干雲。鄭成功的校場遺址位於大瞿島的中部,距洞頭本島3公里,交通不方便。單體兩旁楊梅,柑桔成排成片,西北部有孔雀開屏,扁舟岩宮財岩,還有以日月為燈蠟燭台,遍地都為草藥,鍾靈毓秀。那麼,我們所到的島,也就是傳說中的大瞿島了。
說到鄭成功,念過書的人都會聯想到他收復台灣的凌雲壯志,想到他英雄的一面。而在我們面前的遺址,卻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用直觀的話說,它就是一片山頭。荒涼的山頭,更容易讓人想起幾百年前在這個荒島上所發生的事,或許那時候並不像現在這麼荒涼,而是戰鼓齊鳴,人聲振奮的年代,加上濤濤海浪,別是一翻壯烈的風景。
只有一條石砌小路上山,這條路大約是後人想保存鄭成功校場遺而建造,時至今日已失去驕傲的面孔,在叢草中顯得低微,或許它們已經經受不起歲月的賤踏,被海風拂多了皺紋,顯得有些自甘墮落。路的兩旁是石砌小屋,繞山而建,有單獨平房,也有一樓一底,石頭被鑿得四平呈長方形,用石灰或水泥堆疊起來,頂上蓋着青絲瓦,倒也像古村落的樣子,人們的屋前再掛上魚網或曬着海鮮,更有一份漁家村莊的別緻。一開始,路還算開闊,走着走着,路上全是野草,再就是看不見了路,在一人多高的雜草中攀登着。路邊偶爾會看見幾株杜鵑花,開得鮮艷,在萬綠中卻略顯調零。一行人一邊稱讚杜鵑的美麗,一邊抱怨上山的艱難。
登上了大瞿島的中峰,大海一覽無餘,奇峰怪石也盡收眼底。一亭立於涯上,向前十餘步便是石涯,豎著的幾根鐵欄上拴着幾條生繡的鐵鏈,中部已經斷裂……或許是很久沒有遊客,涼亭也只是供給山野村夫們棲息之用。可想而知,一代英雄豪氣干雲之地,竟淪落如此。或許,幾年後,這個地方每天會有成千上萬的遊客,追憶鄭成功當年的風姿。我們繼續延山攀登,時而曲折,時而伸展,大多都被樹木的枝幹或雜草擋住了去路……爬到一片空曠的草坪上時,有人在前面大聲的叫喊:“到了!到了!”
山腰上長滿了野草,竹、樹……這一片荒涼之地,讓我開始想象電影里鄭成功指揮千軍萬馬奮戰的場面……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舟師北上抗清。一路上攻關奪隘,勢如破竹。於翌年正月在大瞿島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軍事演習,然後再繼續揮師北伐,直取金陵,憑弔古迹,發思悠清,讓人豪氣頓生,壯志干雲。我們還想往上走,卻被眼前的叢林難住了,樹榦和雜草中,再也找不着路的影子。
黃昏的雲彩披着淡紅掛在天際,在海面上鋪出一面屏障,波光鱗鱗。一行人沿着來時的路下了山,又回到了那片沙灘上,拍照或談及山上的驚險。我回頭看着那片滄桑的山頭,朦朧中似乎看到了一個古時的戰將,揮着旗子在吶喊……船開了,所有的思緒都回到了蕩漾的海面,歡笑聲沖淡了那片滄涼,慢慢地,鄭成功的影子遠了,然後在大海的盡頭只剩下一個小黑點。
我深吸了口氣,心裡在說:“鄭成功,有一天我會再來看你!”
煙雨望海樓
原本計劃晚上回溫州,但洞頭的朋友已經安排好晚飯,並且來了很多人,不好推辭,只得留了下來。當然,讓我們留下來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望海樓。鄭志敏說:“來洞頭不去看望海樓,那就是白來了。”一種好奇,頓時湧上了我的心頭。
第二天一大早,文聯副主席張志強就來到房間,他的熱情讓我和朋友們有些措辭起來。吃過早餐,招來兩輛出租車,開始繞山而上。奇怪的是天公作媒,下起濛濛細雨,讓情景增加了些感覺。當然,雨天旅遊是一件糟糕的事,但看望海樓,我認為要有些雨,這樣就多了分情調。
“氣吞吳越三千里,名貫東南第一樓。”
能得此名句的望海樓,想必有着神奇的景象。在出租車上,我就看到了這麼一句關於望海樓的宣傳標語,它既然能馳騁千里,定有它的緣故。之前就所道洞頭是由103個島嶼組成,素有“百島”之稱。清朝詩人王步霄還曾惟妙惟肖地描繪洞頭的神韻:“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雲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那麼這第一樓的氣魄,理當也充滿無盡的神韻。
汽車在山路上行駛了近二十分鐘后,停在了一頂峰上。望海樓到了。
沒有絕世美景,也沒有百花襯托,只是一幢普通的樓。樓有五層,層層木雕,吊角而起,掛有牌扁及字畫,更有名師楹聯,樓色暗紅,青瓦彩檐。據說1500年前南北朝時,永嘉郡守顏延之在洞頭築望海樓亭以觀海景。公元825年,唐代詩人張又新任溫州太守后,特地乘船尋樓並寫詩紀游。因此重建望海樓景區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
現在看到的望海樓,所披掛的楹聯從全國徵集,上口絕佳,其意猶然。正門的那幅:“仰層檐抱月,曲檻橫雲,氣吞吳越三千里;俯靈海奔濤,遙天返棹,名貫東南第一樓。”畫龍點睛,不但說出瞭望海樓的氣魄,還道出了洞頭悠久的文化歷史。
我第一次看見如此精緻的工藝品,全是由五顏六色的貝殼加工而成,有十二生肖、漁夫、魚類、船隻……直看得眼花繚亂。一樓陳列的這些工藝品,讓同行的朋友們愛不釋手。大廳的中央放着洞頭地形展示台,各島、河流、鎮,一覽無餘。沒想到若大的百島,在眼裡是那麼的清晰,一山一水,寸草寸木。鄭志敏指着一條公路標誌的線說:“這就是你們來的那條路,跨海的,你看,多長啊!”
上了二樓,便看見船,從古代到現代的船模展示。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船,儘管在電視里看過無數的船隻,但親眼看到船的發展史,倒是有些觸景生情。這些船,有獨木舟、木板船、舢板、泥塗船、大排、丁送天、釣槽、木質漁船、水產收購船、鋼質漁船……從遠古到近代,從原始作業到機械作業,那些竹蔑、螃蟹蘢墨魚蘢,讓我想起電影里那些漁夫捕魚的畫面,他們勤勞的雙手長期浸泡在海水裡,那一絲收穫的喜悅就像燦爛的陽光,照耀着他們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三樓的漁民生活廳里,擺放着各種漁民燈具和漁民常用物品,牆壁上的平板電視里播放着洞頭民俗風情專題片。現在洞頭人還會在元宵節這天放燈,如水燈和孔明燈。這些燈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奇般的故事,形似貝殼、魚、龍、鳥、馬……一切都與漁家有關。再看擺設的特產菜,墨魚餅、鰻魚鯗、茭子飯、貓耳朵……基本上的菜我們昨天都已吃過,看了介紹,回味無窮。四樓的漁業生產展示更讓我瞠目結舌,最先入目的就是那件掛在牆壁上的蓑衣。這讓我想起家鄉的農忙季節,農夫們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稻田裡插禾苗……漁民們作業所用的櫓很有講究,還分鴛鴦櫓、透頂櫓、鍋鏟櫓。我看到了漁民所用的網、網梭、回燈、螺號……真想一件件的把玩這些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漁民用具,感受漁民在風浪中作業的那種心情。那些古老的竹碇和石碇,散發出被海水淫浸的氣息,一道道穿波破浪的痕迹是那麼的深刻和引人深思,深思漁民出海前親人關懷的神色,深思在浪花中拼搏的幹勁,深思那討海襖的魅力。一排洞頭風光照片讓我的思緒回到了現實中,神奇海島、漁家風情、漁舟晚唱……
煙雨已經散去,站在樓廊上隱隱看見遠處的城鎮、海、漁輪,相機的快門一響,留下了一幅朦朧的畫面。朋友們不由得嘆息這種天氣,抱怨陽光為什麼不那麼燦爛。或許陽光能給望海樓帶來無限生機,會讓它更光流光溢彩。償若換種心態去對待事物,細心的觀察它在煙雨中的韻味,自然有一種收穫。
回到溫州后,時時打開在望海樓的照片,想想當時的情懷,心情頓時舒暢許多。
我想,洞頭的那片海,留下了我許多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