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台灣佛光山

台灣佛光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台灣佛光山

  什麼佛教、道教、天主教之類,過去不唯全然無知,更甚的是以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東西。後來上了中學才知道憲法規定信仰自由,所以這些教類就有存在的理由和法律保證。

  有意思的是在我老了的時候竟然較深入的接觸了一次佛教。

  那是2001年秋,我受《陝西旅遊》雜誌之邀,去法門寺編輯一冊《走進法門寺》專刊。我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為省政協主席代筆寫一篇“卷首語”——-《寄語法門寺》。我一無所知,咋寫?好在人家有一套大部頭書《法門寺研究》,包括歷史卷、考古卷、佛教卷和文學藝術卷,讓我獲得了重要的關於佛教的和法門寺的知識。我在這書中讀到了著名作家蘇叔陽的一篇文章:《法門學的興起與新世紀的召喚》,他說法門學是一門涉獵廣泛的綜合性學科,包括歷史、佛教、地理文化、工藝、藝術、旅遊文化等諸方面。研究法門學不可不研究佛學。我就是在這裡才認識到了佛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柱之一,深深地影響着中國文化。

  一晃十多年過去,再也沒了機會去領會教門的神秘文化了。俗人嘛,這也是自然的。我還是一顆平常心。

  沒估計到這回逛台灣,遊覽了佛門聖地————佛光山。

  如果說法門寺是那種空曠而豐富的神秘,佛光山則以深邃迷人。他坐落在高雄市一個大樹區,由五座山嶺連綿而成,遠遠望去,像一朵蓮花瓣。站在山下,仰視全景,壯觀而靜謐。我們沿南沿拾級而上,山門的彌勒佛慈眉善眼的向遊人招手,那幅對聯更是頗具禪意:問一聲汝今哪裡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細細想來,來與去,是生命中值得深思的兩個大課題。來在這佛門重地,靜下心來,悟出各自的門道,不至於再而彷徨。我們先後拜覽了檀信樓、凈土洞窟、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普賢殿、大佛殿,無一處有功德箱之類的化緣設備。我曾去過幾所鄉下的寺廟,所有香殿均像是在專門攬錢,連神像面前也撒滿了大大小小的錢幣,讓人覺得神而不聖,佛門並非凈土。佛光山的祁拜則讓人覺得虔誠。在大雄寶殿,老伴要許願祁祥,我當即掏出500台幣給她。旅友們笑我捨不得花錢,敬佛卻如此大方?我笑說,佛光山的佛不愛錢,我獻給他們的只是我們的一片心。

  佛光山是星雲大師1967年創辦的,遵循的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道風,積極推廣“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簡直讓遊客們受到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難怪佛光山已成為集古今中外佛教文化、教育、慈善、修持,融合傳統與現代,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佛教教團。

  星雲大師生於1927年,江蘇江都人。1949年到台灣。他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200多所寺院道場,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在海內外設立16所佛教學院,培養佛門專業人才。他並且重視社會教育,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人間福報、人間衛視等。我於是就想到,佛門人在社會上原來和我們俗人的心是很相近的,只是他們的環境更清新,心更純。據說,1985年星雲大師卸下佛光山宗長之職,四處雲遊彌法,推動“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人間佛教理念。他不正是毛澤東主席所講的那種“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嗎?

  離開佛光山的時候,經過他們的文化廣場,兩道廊牆上整齊有序的寫滿了一幅幅既是警句又似禪語的教化人的句子,比如:與人相處,要忠於道義良心;追求理想,要忠於自己的原則立場。再比如: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仁,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還比如:對世間要有感恩的美德,對物質要有知足的修養,對處世要有結緣的認識,對生活要有勤儉的習慣。向遊人展示着他們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我想,這便是佛光之光。

  (201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