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尋夢漸遠煙囪山,不似前朝似夢中

尋夢漸遠煙囪山,不似前朝似夢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尋夢漸遠煙囪山不似前朝似夢中

  于學忠

  有“遼寧名山”之稱的煙囪山,古往今來,它以無與倫比的自然美,受到世人的極力推崇,萬千美譽集於一身。全山有名之峰多座,峰峰形態各異,以奇松、怪石、雲海(煙囪雲海,瑰麗壯觀。或聚散灶突,排山倒海,或卧浮少動,上下兩重天。一年四季,變幻無窮)、摩崖石刻馳名海內,兼得天下名山之勝,日出、晚霞、華彩、佛光、霧淞等時令景觀,五彩璀璨,變幻無窮。故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之說。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長,針葉粗密,頂平如蓋,乾曲枝虯,蒼翠挺拔,其中古松盤結,以形賦意,令人稱絕。煙囪山景點眾多,素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其中“仙凡分界”山勢險峻,峰頂平坦,亂雲飛渡,風光無限,古稱“群仙所都”,意為眾仙之都會。迎客松為煙囪山眾多名松之首,支杆蒼勁,勢若游龍,經歷千年風霜,依然生機勃勃,笑迎天下賓客。煙囪雲海波瀾壯闊,世罕其匹。煙囪山,又稱“灶突山”,因“儼然一煙突”,既形如“灶突高聳”而得名。

  ——題記

  煙囪山位於蓋州市城東南6公里的徐屯鎮韓家溝村東山,煙囪山海拔高度250米,落地圍長8華麗。山峰為南北走向,東西兩側岩石光滑似壁,異常陡峻。山上有古城遺址即灶洞峪山城遺址,西側峰巔下半平坦處有古城牆、古井、廟址、石刻等遺址。該景區距蓋州城區9公里,與庄林公路接壤,西緊鄰蓋庄公路。這裡綠草如茵,林木茂密,山下有著名的大清河支流,沿河自南向北順山而過,山水相依,交通便利。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煙囪山獨具勉力的古寺、奇松、怪石、雲海“四奇”,加上山泉流水,又被稱為煙囪山“五絕”。

  古寺為煙囪山“五絕”之首。據民國《太和寺碑記》(此碑現在存在於蓋州市徐屯鎮皂洞峪山下。舊廟已經不存,新廟尚未完工。碑為青石,通高1.78米,其中碑身1.24米,寬56厘米,厚15厘米,楷書豎書。)記載:嘗聞斯山也,名之曰皂洞峪(又稱竈洞峪,俗稱“煙囪山”。山有山城,除東面以石壁為險外,余面均有石砌城牆。此山山城石崖上有“摩崖石刻”。)。其古剎建立山巔,僅一楹(房屋前部的柱子。《說文》:“楹,柱也”。也作為量詞用,古代計算房屋的單位,一說一列為一楹;一說一間為一楹)耳。現址溯自明代萬曆,至清朝康熙年移至南山之陽,重為動工,廟貌莊嚴,規模宏遠,庶乎可觀矣。據其□狀,環迴皆山也。東連布雲山(步雲山,在遼寧庄河市西北,蓋州東。海拔1130米,為遼南第一峰。),層巒疊翠;西望連雲島(蓋州西,蓋州大清河在此流入遼東灣。《蓋平縣誌》載“在城南四十五里,設關(隘)在此,今廢。”),巨海洪濤;南指片石岩(位於太和寺南塔子溝,同屬於徐屯鄉,片石岩風景秀麗,山下原有石塔,片石岩下修有寶林寺。)之尖峰峭壁;北枕古辰州之鐵塔清河(蓋州古稱辰州,城東五里有鐵塔山,因石塔色青如鐵,故名鐵塔。山下有流過,大清河為蓋州的母親河,流經蓋州城南,注入遼東灣。)。考其碑碣,乃明代之遺迹,亦一郡之名區。嗣於道光年,上帝廟(即蓋州玄貞觀。位於蓋州古城西關內,為明洪武十五年建造。供奉北方玄武大帝,道教場所。)住持僧海青接兌此山,又為重修,賴有郡尉明韜公協助募化,廟宇復興,煥然聿新,迄今五十餘年矣。風雨消磨,廟宇凋零,甚至不堪睹狀,茲者甲寅(當是民國三年,即公元1914年)秋,本僧相契(相交深厚,相互默契)者四公,素□□持往來,觸目警心,不忍邱墟(荒地),是以共襄盛事,鳩工庇材。閱三越月,功已告竣,因而敬將□方募化貴官、長者芳名勒石,以志不朽雲。經理監工人:任德三、韓永和、王作勛、王長文。張天三撰文、書丹。太和寺主持僧、通善率徒智觀。監工:王德純。中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五月二十八日榖旦敬立。

  山城建在獨峰西側平坦之處的半巓之中,城牆依石崖陡峻處疊砌而成,全城略呈南北長的不規則山城。南北長140米,東西寬56米,總面積9000平方米,分內外和中心三層,城牆皆為石築,城設一門,東西城牆中部稍偏北,城門至今保存較好。山城中有兩個高矗的石台,分立南北兩端,石台上有石築石城。遺物有筒瓦、板瓦、磚頭及白灰塊。從遺物可知原有住室設施,應為戰時的指揮所和平時之眺望樓。在城南邊有一個小方城圈,有台階通內城,中心城外城東南角是全城最高處。城內水源在城門東北8米處,有一水池,石條砌壁鋪台。

  除東面以石壁為險外,余面均有石砌城牆。全城中瓦片遺物最多,文化層厚達0.5米,並有一些碎陶器殘片等,這不僅證明城中原有房舍建築,同時證明該城沿用時間較久。廟址位於內城北端,僅見牆基,間數不清,遺迹不顯。當年殿內供有雲霄娘娘、碧霄娘娘、瓊宵娘娘像,文革中殿與神像同毀。

  如今,太和寺新址所處的山群峰相擁,特別嵬峨,故稱“大和”。該寺分為山門、大門、太和寶殿(即太和寺正殿)、三聖殿(既為三進院,也稱“大雄寶殿”,是太和寺的主殿。殿內供奉的3位神像為“太和三聖”。中為釋迦牟尼,左右為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這廟表達對觀音的信仰,希望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龍王殿。每值四時季節,這裡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香客遊人倦意盡消。寺依山傍水,高低錯落,古樸端莊。近年來,先後由住持傳楷在這裡募資重修、擴建,修亭築閣,建成了登山公路,山門高聳,涼亭處處,古景新輝,名剎煥彩。

  古人早已讚歎這裡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技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冗縫迸出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蚊龍者;有卧而起,起而復卧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二龍泉井旁的迎客松,以其古樸蒼勁,向一旁伸展的優美身姿,象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歡迎着八方賓朋,是煙囪山的象徵;“蟒仙洞”旁邊的蒲團松,團團如和尚參禪的坐墊,彷彿可承受四人在上面盤腿習靜;“濟公活佛”邊的黑虎松,軀幹挺拔,枝葉森茂,威風凜凜,傲立山間,儼然是黑虎的化身;“雕仙石”邊的卧龍松,斜技偃蹇,橫卧石壁,松甲如鱗,角嶄髯張,活脫脫一條如游將飛的青龍。那些如舞松、陪客松、送客松、連理松、龍爪松、鳳凰松、麒麟松、棋盤松、蠟燭松、霸王松等,都懸附、偎依、屹立奇峰怪石之上,無不畢肖。每至風搖影動,“近聽風聲如笛,遠聞松濤似海”,給煙囪山的奇景注入了獨特的聲色之美。與奇松相得益彰的是奇峰怪石。煙囪山南北柞林莽莽,松濤陣陣,遠山近水,風光無限。無論是春光秋色或夏晴冬雪,自有它獨特的壯美英姿,“皆直削無枝,又拔自絕壑”。

  煙囪山主峰高聳入雲,赤光耀眼,氣勢磅礴。主峰被群山環繞,懸崖峭壁,千姿百態,雄偉壯觀,風景別緻,登峰眺望,鮁魚圈新港,仙人島森林公園、渤海海濱以及蓋州市區全貌均可盡收眼底。煙囪山四周山巒疊嶂,綠茵覆蓋,景色秀麗,婀娜多姿。“女媧卧像、蓮花極其端麗;天仙居碧霞、仙人洞極其平正,龜突峰、望海亭等極其詭怪。……千峰萬壑,體兼眾妙。”。那陡峭險峻的煙囪山大卧佛,如蓮花的梗莖,曲屈盤旋的溝壑,如蓮花的蒂盤,而主峰突出,小峰簇擁,更嚴若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那“老鷂子翻身”及其險峻,“狀若覆缽,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為看日出、觀雲海的佳勝之所。在煙囪山東峰,是通往東部山體的必由之路,為煙囪山著名的險道之一。其路於倒坎懸崖上,下視唯見垂於凌空,不見路徑。遊人至此,須面壁挽索,以腳尖探尋石窩,交替而下,其中幾步須如鷹鷂一般左右翻轉身體才可通過,故名。

  “煙囪山松石美名傳”。怪石、巧石、奇石,遍布山腰、溪谷、峰頂。由於煙囪山石岩久經風化,或曲直園方,或斷裂縱橫,其狀“如筆、如矢、如筍、如林、如刀戟、如船桅”,或“似人似物、似禽、似獸”。煙筒山摩崖石刻位於煙筒山摩崖石刻是營口地區最為了不起的考古發現之一。

  煙筒山摩崖石刻在蓋州市徐屯煙筒山上。煙筒山又名竈突山。清康熙二十一年《蓋平縣誌》說:“竈突山,城東南二十里,眾山環繞,一峰屹立,故名。俗呼娘娘廟山”。清宣統元年編修的《蓋平縣誌》說:“竈突山,在城東南二十里龍灣區北,距清河十里,山質全石,高五十丈余。眾山環繞,一峰屹立。自北面遙望尖銳插矢,酷類灶突,故名。山半有古城遺迹,半就堆圮,惟西面尚有城門在焉。倚門西望,閭山遼海,如在目前。門內峭壁上有‘皂洞峪山城’五字、‘仙凡隔界’四字,並有昔人題詠披十行,鐫刻半空,不可攀識。自下仰視,強半模糊,莫能成誦……”。民國九年《蓋平鄉土志》對此山也有寥寥數語的記錄:“皂突山,在城南十餘里,上有前朝遺迹甚多。”民國十九年的《蓋平縣誌》幾乎照抄了清康熙二十一年《蓋平縣誌》,沒有新意。不過在《蓋平縣誌·古迹·名勝》中說:“竈突山,在城南任家屯,東山皆石質,一峰矗立,上有土台三級,顏曰‘點將台’,明萬曆十一年建築,刻有‘碧霞’二字,款志墨繼光書,底層有‘仙凡隔界’四字,萬曆三十年刻。又有‘竈洞峪山城’五字。現存石門一座,門外列置碾磨並舊除菜畦一池。門內刻石為蹬,名曰‘倒天梯’,遊人至此須翻身側上,始能登峰造極,較之游華山者挽鐵索,登石蹬挺身直上,為尤難也。”

  煙囪山,究竟有何種魅力,讓這麼多一生飄蕩的文人騷客,有了駐足成家的願望?

  《營口市文物志》記載,營口市的考古調查在此山共發現有八處石刻:

  1、在西坡東上折北處的東面石壁上,豎書“仙凡分界”四字,款字為“明萬曆三十年二月農肅師心書”十三字。皆為陰刻,書面為高2.5米,寬0.8米;

  2、在山門外刻於岩石上“竈洞峪山城”五字,字為陰刻;

  3、在山城內中心城牆北端懸崖處,豎書“天仙居”三字,字為陰刻書面高0.86米,寬0.627米;

  4、在山城內北端西側石崖上,豎書“天之始清湛而去雲霞之燦爛氣氛氳其色維何非赤非白四顧蒼蒼瑤空一碧天地之子是元君照臨下土主宰人群齊明盛服偉誠薦芬博心一志伯禮殷勤有祈必應釋及無垠百千萬億照靈□□”。款題“弟子張明孺齊沐謹書”共八十九字。陰刻,書面0.8米,寬1.4米;

  5、居4刻面上方石壁上,刻有“碧霞”二字,款為“黑繼光書”四字。豎書,陰刻,書面為高0.7米,寬為1.2米;

  6、山城內城中東石壁上,刻“竈突青峰”。豎書,高0.7米,寬0.5米。陰刻淺陋,現剝蝕難辨;

  7、8兩處,刻于山城內城東南隅東石壁上,豎書,皆陰刻,字跡淺劣,剝蝕不清。書面7為高0.9米,寬0.96米;8為高0.46米,寬3.37米。

  由於年代久遠,歲月剝蝕。各類著述對刻字記述都有差異,但大同小異;各類記述都沒有對書體作說明,但刻字是存在的。《蓋州文物景觀》一書這樣描述“竈洞峪山城遺址”:

  煙囪山山城遺址,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有歷史記載,煙囪山是唐代政府高句麗族的重要戰場,是唐代名將薛仁貴率領唐軍安營紮寨之地與高句麗大將蓋文激戰之地。山城建在主峰西側平坦之處的半山之中,城牆依石崖陡峻處疊砌而成,全城呈南北走向的不規則山城。南北長140米,東西寬56米,總面積約9000平方米,分內、外、中三城。城牆皆為石築,設一座城門;城門至今保存較好。山城中築有兩個高聳的石台,分立南北兩端,山峰上有水井,煙囪山古城牆,還有筒瓦、板瓦、磚頭及白灰塊。山上還有明萬曆三十年的寶貴歷史文物。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刻的“碧霞”二字和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劉楊道人在峭壁上刻的“仙凡分界”以及“灶洞峪山城”,字跡清楚,字體蒼勁有力,底蘊深厚,峭壁上還有多處石刻,歷歷可見。

  沈延毅先生是著名書法家。他的一幅水墨紙本屏軸《竈突山圖》作於1959年,在這幅畫上他作了題識:“心上奇峰幾往還,插天萬仞迥難攀。煙嵐今日尤生色,供作人民恣意看。灶突山在蓋平東南三十里,孤峰斗絕、萬仞插空,峰後有石城為高句麗遺迹,奇崛突兀、甲於遼左。晴窗無事,彷佛寫此用以自遣。己亥嘉平,公卓題並志。”

  摩崖石刻不僅是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許多摩崖石刻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同時,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於天然之意趣,或體量巨大、氣勢恢弘,或為名家手筆,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煙筒山摩崖石刻無疑是因為其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而產生。

  自古以來此山是兵家必爭之地。於此構築道道城牆,並在山頂設罟瞭望台和報警點,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點火冒煙,發出救急信號。從此“煙囪山”出名了。

  煙囪山山城遺址是唐代古戰場,因煙囪山古迹較多,特別是石刻為我地區少見,這些古文化建築雖久經風雨侵蝕,仍保存至今,既是煙囪山山史的見證,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煙囪山,也因此聞名遐邇,1984年被營口市人民政府立碑界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煙囪山的雲海,以無邊無際、崎麗多姿、變幻無窮而獨立成景,並有別於其它旅遊名山的雲景奇觀。“頃之,山半出雲如冒絮,如白龍,奔逐四合,瀰漫荒野,一白無際,渺極天際。日射之,如積雪之環周;而諸峰落其間,僅見其頂如螺髻,乍隱乍現。……其依風而橫者如岸,其冒樹而拔者如堵,其因風而時高時下者如浪。人在峰頂,如秉搓而浮於海上。已而輕風驟卷,雲氣迸駁,石出山高,島嶼聳峙,向之所見,如泡如幻,警亥之間,不知消之何有,此所謂‘鋪海’之雲也”。這種雲飛霧走構成的動態景觀,在煙囪山四季常在,具有令人神思飛揚、心胸浩蕩的審美效應。

  煙囪山的奇,還在於水的文明。進入煙囪山懷抱,冬春涓涓細流,碎浪四濺,珠灑琴鳴,悅目爽耳;夏秋急流直注,霧騰雷奔,雪濤翻湧,驚心動魄。曲婉的線條,飄逸的韻味,讓人賞心悅目,滌胸滌肺。而最為壯觀的是煙囪山雨後飛瀑九折而下,每折落於一潭,如九條各具神姿的白龍騰空飛舞,氣勢雄偉,自有“水無心而婉轉,山有色而環回”之感。

  煙囪山的風景還有“林海靜心”之說,可觀可賞、可沐可浴,“造心由鏡、心存志遠”,盛讚它的一切美好事物“飽浴之忽飢,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開朗”的凈化奇功。在它周圍,青山如黛,鷗鳥翔集,密林滴翠,芳草迷離,充滿了大自然的靈性與詩意。

  山高月小、雲長雲消。茫茫歲月、滾滾紅塵莫不都在俯視之中。而煙囪山那些深溝大壑、重巒疊嶂所遮蔽和掩藏的,莫不又是我們心靈之中渴望破譯的奧秘。而正是這種獨特的俯視和遮蔽效果,給予了我們無盡的猜測與感嘆:那是煙囪山么?當然是山!那真的是煙囪山么?或許不是。我一時間竟捉摸不透山和人的本質區別。是煙囪山,哪來的一身正氣?非山,誰能耐得住那恆久酷毒的刑苦?一路登攀上來,就覺得山真的好痛。百千萬年,乃至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地質紀,山何以堪!

  高舉右臂,四指曲回,小拇指欲掏向耳朵,卻還未完全掏得住的掏耳羅漢;左手托缽,右手打着招呼,彷彿有求於人的舉缽羅漢;雙腿曲起,如同剛剛打坐完畢,伸起手臂,正欲起身的探手羅漢……仔細看來,眼前的十八羅漢“不以自己為神,而等同於人”看着或站或坐、或嗔或嬉的羅漢……我無語,尋夢漸遠煙囪山,不似前朝似夢中!

  煙囪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秀麗,煙囪山無不兼而有之。在文人墨客的胸臆,讚歎說:“登煙囪山乃天下奇山,觀止矣!”又由後人留下了“煙囪山奇雲,秀木含秀氣”的美譽。寂靜的山林里,詩人們沿路徜徉,且吟且行,沿山可見的摩崖石刻,便是這一重重山水心情的見證。

  惟其雄,才這樣正氣凜然、直刺青天。就連峭壁上的“仙凡分界”四個大字,都似是一種“中天一柱,孤立擎霄”的啟迪。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煙囪山啊!

  作為“天遼地寧”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煙囪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煙囪山還將成為風物辰州歷史上的又一象徵。

  雄哉,奇峰煙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