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三、四十年前的沙地人常把“良渚勾庄”混在一起叫,到那裡去叫賣蘿蔔乾、霉乾菜的大有人在。而更多的沙地人熟悉良渚勾庄的是因為那裡有一家杭州油氈廠,該廠生產的油毛氈,成了沙地人的最愛,它是老百姓心中的“部優”,“國優”。

  三、四十年前的沙地,遍地是草舍。沙地人吃盡了草舍的苦頭,口袋裡沒有錢,不要說造樓房,就是低矮的平屋都造不起,長年累月在天通地通的草舍里鑽進鑽出。

  這草舍是稻草蓋成的,經不起風吹雨淋,過個一、二年這稻草就腐爛了,沙地人急於需尋找一種價廉又經久耐用的產品來替代稻草,這日盼夜想的產品就是油毛氈。

  這杭州油氈廠生產的油毛氈紙漿厚,拉不斷,浸透了瀝青,蓋在草房上任憑風吹日晒不會漏,住它十年五年保管沒事,所以精打細算的沙地人一面滿載而歸的蘿蔔乾、霉乾菜去良渚勾庄叫賣,回來時就帶回油毛氈修房。

  但這油毛氈不是想買就買的產品,很緊張,需要開後門,恰好我姐夫在這個廠工作,親戚朋友很多托我姐夫買油毛氈……

  有一天,突然聽到一個親戚說:“良渚那個地方出寶貝了。”到底什麼寶貝他也說不清楚。我馬上來了興趣,要姐夫帶我去看看,勾庄到良渚瑤山路不遠,我們是騎自行車去的,一樣的黃土丘陵,一樣的竹園掩映,和附近的勾庄、瓶窯農村沒有二樣,就是後來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黑陶雙鼻壺不也就是農家的茶水壺?有的不就是農家餵雞餵鴨的缽頭?有些小型的玉璧,不就是小孩脖子掛的小掛件,玉鐲不也是掛在老太太手上的圈圈?農村裡那些年最缺的是糧食,對金銀、玉器不屑一顧,賣掉金銀玉器,換來很低的錢買糧食吃,成了一些人家賴以活命的手段。誰會想到這些出土文物在以後的年代里成了價值連城的寶貝疙瘩。

  後來長大當了老師,徜徉在造型古樸的良渚博物館里,才知道玉是象徵身份財富的禮器、祭器,也可以成為飾品、玉鉞、玉璧、玉琮年份越悠久,價值就越高,它的優美造型和巧奪天工的雕刻令人讚歎,有的玉器出現了原始的文字的雛型刻劃符號,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內涵。

  再後來無數次接觸史籍,才知道良渚為什麼能產生如此豐富文物的原因所在:從老和山向西北延伸,經古盪,勾庄直到良渚、長命橋、瓶窯,是遠古時期的杭州所在地。“杭州”原稱“禹杭”,是大禹治水時停過的地方(古人稱航為杭),後人稱為“餘杭”。“杭州”這個名稱以後才有的。

  公元589年,隋文帝設置了杭州,“州”是表示一級地方行政組織的意思,“杭”才是名,因為州的機關開始設在餘杭,所以當時就取名“杭州”。

  遠古時期的杭州,背依天目山余脈,面向錢塘江水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人類棲息繁衍的好地方。大約在5000多年前,良渚就居住着我們杭州人的祖先。

  南宋時,良渚到了她的歷史鼎盛時期,人口最多時逾十萬,後來有許多人相繼遷杭,因此當地至今留有諺語:“先有良渚,後有杭州。”

  清初,皇太極在1644年入關,後來,打倒杭州,遭到了杭州人的頑強抵抗,清兵大肆屠城,人口銳減,聲名顯赫的良渚都城成了普普通通的小鎮。

  良渚再創輝煌,是在1986年6月,在良渚考古發掘經歷了整整50年後,不僅出現大型的顯貴者的墳塋,“土築金字塔”、直徑16厘米的“琮王”以及數量驚人的玉器,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後來竟提到良渚文化有國家的概念。良渚的先人們在九泉之下也會笑出聲來。

  願這朵5000年歷史文化長河源頭綻開的花朵更加光彩奪目,願“良渚文化——人類文明的曙光”更加光耀千秋。



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標籤:雨中的樹